每天花好幾個小時走一萬步?「日式走路法」30分鐘讓你更健康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編譯 樂羽嘉

有一種特別的技巧叫做「間歇走路訓練(Interval Walking Training, IWT)」,也被稱爲「日本式走路」,最近在社羣媒體上爆紅,引發關注。

早在近20年前,日本研究者能勢博(Hiroshi Nose,音譯)帶領的團隊就曾發表研究,指出進行高強度間歇走路訓練的中老年人,比起持續以中等速度走路的同齡人,不但血壓更低,大腿肌力與心肺耐力也都更強。

這項研究中,參與者每星期至少四天,每次進行30分鐘的間歇走路訓練,內容是交替進行3分鐘快走、3分鐘慢走,重複5組交替,來達成30分鐘的運動目標。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信州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增木靜江(Shizue Masuki,音譯)指出,「爲期5個月的訓練過後,IWT組的體能明顯提升、血壓顯著下降,而持續中強度走路的對照組則沒有明顯改善。」(對照組的目標是每天走滿 8000步。)

間歇走路訓練的好處

2007年的報告問世以來,後續出現更多研究支持這種訓練方式。例如,2023年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2024 年針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都發現,進行IWT訓練的民衆比起對照組,在膽固醇、柔軟度、身體質量指數(BMI)及心肺耐力上都有顯著改善。

美國加州Fountain Valley的MemorialCare醫療中心手術減重主任艾利( Mir Ali)醫師指出:「只要提升走路或其他能讓心跳加快的運動強度,提高心率,就有助改善心血管健康、提升有氧能力。這樣會對心臟產生一種良性壓力,長期下來心臟功能會變得更好,血壓也會改善。」

增木教授補充,她的團隊還發現這種走路方式對於睡眠、認知功能和憂鬱症狀也有幫助。

間歇走路訓練更簡單

增木指出,與其讓人在整整30分鐘都進行高強度快走,快走和慢走交替其實更容易執行。她的團隊曾嘗試要中老年參與者持續快走30分鐘,「結果沒有人完成,他們都覺得太無聊、太困難。」

大多數研究顯示,有六成到九成的人能完成IWT訓練。反而像「每天走1萬步」這種要花好幾小時累積步數的方式,會讓許多人打退堂鼓。

慢慢來,循序漸進

多位專家一致建議,一開始不要太快太猛。你不用馬上一口氣交替走30分鐘。艾利醫師表示,就算是每天兩次、每次15分鐘也很有幫助,這樣也能逐步達到美國政府建議的成人運動量:每週150分鐘有氧活動(例如每週5天、每次30分鐘)加上兩天肌力訓練。

開始前請務必先諮詢你的醫師,特別是若你平常幾乎沒在運動。

用「非正式指標」來判斷強度

在2007年研究中,快走訓練的強度標準是「達到最大攝氧量(VO2 max)的 70%」,慢走則是約40%。

部分穿戴裝置可提供這些數據,但如果太麻煩,克勞佛建議用更直覺的方式判斷強度:

快走的3分鐘內,你應該無法一直講話。

慢走時,你能一直講話、但仍有點喘、有流汗。

隨着訓練,心率與呼吸的恢復速度會逐漸變快。克勞佛說,「注意你從 70% 強度恢復到能再次進入 70% 的時間有沒有縮短,那就是進步的證明。」

(資料來源:華盛頓郵報,Health.com)

【延伸閱讀】

傅崐萁大罷免爲何未通過?三大理由,花蓮人繼續選他

Dream Plaza開幕!統一董娘高秀玲逆襲百貨一級戰區,下一個野心是什麼?

專家:提問加「三個字」,ChatGPT回答更聰明

爲什麼愈來愈多日本女生嫁給韓國男人?

60歲以上老人午睡多久比較好?新研究揭健康警訊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