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爲何都在拍微短劇?

文 | 胡煒(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沒有“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套路,主流媒體介入微短劇市場,引發各方關注。

從微短劇啓動上星播出,到推出微短劇劇場、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媒體在微短劇市場緊鑼密鼓地佈局中。

01

媒體拍的那些微短劇

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億元,首次超過影視市場規模,用戶規模更是突破6.6億大關。

越來越多官方媒體將微短劇納入主流宣傳體系,試水微短劇市場。與一般微短劇的“霸總”“逆襲”“豪門”等吸睛主題不同,媒體的微短劇作品在內容創作上呈現出鮮明的差異化特徵。

《中國神話》

《中國神話》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傾力打造的微短劇系列,也是國內首部全流程AI製作的微短劇,以《補天》《逐日》《奔月》《填海》《治水》和《嘗百草》六個膾炙人口的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爲藍本,通過AI技術重構神話敘事,展現民族精神與現代社會的鏈接,賦予這些古老的神話以新的生命活力。

《不辭長作嶺南人——尋找廣東的文化印記》

《不辭長作嶺南人》是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品、廣東廣播電視臺製作的系列微短劇,以嶺南文化傳承與文旅資源推廣爲核心,通過貼近時代脈搏的網感敘事,生動展現了嶺南文化的核心價值,同時藉由人物的智慧、勇氣與擔當,與當代人的奮鬥、創新精神相呼應。觀衆在領略嶺南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的同時,得以汲取力量與靈感,感悟人生的多元可能,深化對嶺南文化與旅遊的認同與嚮往。此項目有效推動了廣東文旅資源的廣泛傳播,讓更多人通過旅行體驗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風貌,增強了人們的獲得感與歸屬感。

《我在基層當 “諸葛”》

《我在基層當“諸葛”》系列微短劇,是河南廣電在主題宣傳領域的一次成功探索。該劇以輕喜劇形式解構“網格員”“四議兩公開”“頭雁工程”等基層治理政策,通過幽默敘事、視覺化表達和年輕化語態,實現政策宣傳從“說教”向“共情”的轉型。該系列不僅成爲基層治理的“影像說明書”,更探索出主流新聞媒體融合宣傳的輕量化路徑——當新聞遇上微短劇,“有意義”的故事同樣可以“有意思”。

《西城無小事》

《西城無小事》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指導,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西城區融媒體中心、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等出品,作爲西城區重磅推出的“接訴即辦”微短劇,該劇首輪在北京廣播電視臺《生活這一刻》、“快手星芒”劇場和“北京西城”快手號上映,迅速引爆觀看熱潮,並斬獲多項榮譽。《西城無小事》從西城區近30萬件辦理訴求中選取經典案例作爲故事原型,通過接訴即辦搭建起政府與民衆之間的溝通橋樑,展現新時代“幸福西城”城市風貌,觀衆在沉浸於劇情的精彩同時,不知不覺接受法治教育的薰陶。

02

媒體爲何入局

主流媒體入局微短劇,絕非簡單流量爭奪,除了政策東風和龐大市場規模之外,媒體與微短劇的結合,未嘗不是一種雙向奔赴。

近年來,媒體在持續探索融合轉型,微短劇也成爲幫助媒體產品創新的鑰匙,爲媒體傳播開闢新的路徑。從以上案例可以發現,媒體微短劇在導向把關、社會議題挖掘上展現獨特優勢,既有傳統文化創新表達,也有精品化製作升級,既融合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規律,又肩負起主流價值引導和文化傳承的使命,其探索的“短劇+新聞”“短劇+政務”等微短劇融合形態,成爲文旅推廣和政務宣傳的新引擎。

另外,在微短劇創作中,主流媒體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凸顯。對於媒體推出的微短劇,由於有“官方出品”的品牌背書,公衆往往給予更高的認可。主流媒體,尤其是當廣電媒體,把內容公信力、技術硬實力、平臺分發力等全面注入後,有望助力微短劇完成“次品—產品—作品—精品”的產品升級。

主流媒體入局,絕非簡單流量爭奪,而是爲微短劇的發展帶來良性變革的力量。媒體通過文化深植性、製作精品化、價值導向性重塑等,推動行業從“流量驅動”向“價值驅動”轉型。

但是這一龐大的內容體量在帶來豐富選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隱憂,如何做好商業性與公共性的平衡、如何打破題材同質化、表達套路化等創作困境,堅持創新和內容迭代,進一步豐富題材類型和內容樣態等問題,都是擺在媒體面前的迫切任務。

唯有堅持市場導向和持續創新,媒體微短劇才能真正從“快消娛樂”“政務宣講”,蛻變爲兼具內容價值、藝術厚度與產業寬度的“數字文化載體”,在流量浪潮中豎起品質與深度的價值標杆。

校對 | 李立軍

主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