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加速備戰,導彈前進部署,中方進入打擊範圍,這國已經被激怒

美國把“堤豐”導彈悄悄架到日本家門口,射程直逼中國東北。但真正該慌的,恐怕不是中國——俄羅斯已攥緊拳頭,特朗普可能還被矇在鼓裡。這場博弈,誰纔是最後贏家?

央視新聞消息稱,9月,美日聯合軍演“堅毅之龍”即將上演,重頭戲是在日本山口縣美軍巖國基地部署“堤豐”中程導彈系統。

這套系統能發射射程500公里的“標準-6”導彈和1800公里的“戰斧”巡航導彈,覆蓋中國東三省、沿海經濟帶,甚至俄羅斯遠東核心區。

而就在去年,美國用同樣手法——先借軍演名義進入、再找藉口滯留,在菲律賓部署“堤豐”,演習結束後便以“安全需求”爲由永久駐紮。

如今,歷史似乎正要在日本重演。

但要注意的是,真正應該爲此感到緊張的,或許不是中國。

從戰略上來看,美國此次動作並非突發奇想。事實上,自去年在菲律賓完成“堤豐”的部署後,美軍就已積極與日本政府接觸,探討將同類系統引入日本的可能性。

日本英文媒體曾在去年9月披露,美方早有計劃借聯合軍演實現中導進駐。也就是說,這一切更像是五角大樓既定策略的推進,而非臨時決策。

而令人玩味的是,這一動作很可能並不符合特朗普的戰略意圖。目前特朗普正極力施壓日本大幅提高防務開支,甚至不惜以“減少保護”作爲談判籌碼。

然而美軍此時加大在日本的軍事存在,反而向日本傳遞出“即使你不加錢,我仍會保護你”的矛盾信號。這樣一來,日本恐怕更不願掏錢——特朗普的談判牌,還沒打就糊了。

更關鍵的是,美國此舉真正觸怒的或許不是中國,而是俄羅斯。

去年美國部署計劃曝光僅四天後,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就發出強烈警告,稱若美國敢在日本部署中導,俄方將予以“回擊”,憤怒是顯而易見的。

近年來,俄羅斯多次表態反擊日本,並在今年5月與中國聯合發聲,對日本軍國主義傾向表示嚴重關切。

從地緣戰略上來看,美國意圖非常明確:通過北起日本、南至菲律賓的導彈部署,形成對中國東南沿海與東北地區的“南北夾擊”,試圖用導彈鎖住中國出海通道。

而日本則似乎正藉此一步步掙脫“專守防衛”的承諾,向所謂“軍事正常化”靠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演習時間點故意選在中國9·3閱兵之後,挑釁意味不言自明。

對此,我外交部發言人迴應了3點:

其一,中方已多次表明嚴重關切,堅決反對在亞太國家部署“堤豐”。

其二,美日“不得引入”堤豐,切實尊重他國安全關切。

其三,敦促日本深刻反省歷史,走和平道路,在軍事安全領域謹言慎行,不失信譽鄰國與國際社會。

中方的言語間透露出的是戰略定力,這種淡定背後,是中國早已布好的反制網絡:東風系列導彈能覆蓋第一島鏈,高超音速武器突破反導系統,與俄羅斯的協同防禦更讓美國不敢輕舉妄動。

美軍在亞太的導彈包圍圈,看似咄咄逼人,實則漏洞百出——菲律賓的“堤豐”基地已在解放軍監視之下,日本若部署,只會進一步推動中俄軍事協作。

美國或許忘了:冷戰時期,蘇聯曾在古巴部署導彈引發驚天危機;如今美國在亞太複製同樣套路,只會讓地區國家更警惕。

回過頭看,美國在中導部署上似乎複製着同一套劇本:以軍演爲幌子實現軍事存在,再以各種理由拖延撤離,最終實現永久部署。在菲律賓如此,在日本可能也是如此。

但東亞不是南海,日本也不是菲律賓。這裡涉及的力量對比、大國博弈和歷史情緒,遠比東南亞複雜。

尤其是俄羅斯的立場極爲關鍵。如果美日演習結束後仍不撤出“堤豐”,很可能迎來俄羅斯的強硬反制。而日本,作爲美國前沿部署的承載者,將首當其衝。

縱觀全局,美國的中導推進策略看似進攻,實則可能暴露出其戰略焦慮:試圖通過強化區域導彈網絡,彌補其在西太平洋地區常規軍力相對下降的劣勢。

而日本則試圖“借船出海”,利用美國的力量訴求推進自身軍事解禁。

但這場博弈中,沒有一方是絕對的贏家。美國可能打亂自己的談判步驟,日本可能引來中俄雙重反制,而整個地區的安全格局將進一步走向陣營化、導彈化、對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