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官員:臺灣面對川普 要把握強化國防、對美投資的好牌

▲美國總統川普。(圖/路透)

記者張靖榕/綜合報導

面對中國日益加劇的軍事威脅與美國政局的高度不確定性,2位美國前高階官員近日在專文中指出,臺灣應強化自身國防與韌性,並善用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與對美投資優勢,在處理對美關係時掌握「強而有力的牌」。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專家高登(Phil Gordon)與中國問題專家何瑞恩(Ryan Hass)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網站共同撰文,深入剖析臺灣在面對中國壓力與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可能重返白宮的變數下,應如何穩定自身處境。高登曾任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的國安顧問,何瑞恩則於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時期擔任白宮國安會中國、臺灣及蒙古事務主任。

文章指出,臺灣若要在中國快速擴張的國力下維持自由生活方式,領導人必須懷抱緊迫感,優先投資國防與社會韌性。具體建議包括加強機動打擊武器,例如機動火箭發射器、肩射防空飛彈、防空系統,以及具耗損性的無人機裝備。同時也應強化網路安全設施,並提前部署彈藥、醫療、能源與糧食資源,以打消中國可能的「速戰速決」戰略想定。

兩人認爲,這些行動不僅可強化自我防衛,亦可避免遭美方指責未盡本身防衛責任。而在經濟方面,臺灣擁有獨一無二的戰略籌碼──臺積電主導全球約95%的先進晶片製造,這項優勢將隨着人工智慧(AI)時代發展而日益關鍵。

文章強調,臺積電的全球主導地位不僅爲臺灣帶來龐大經濟利益,也讓其能在不削弱競爭力的情況下,迴應川普政府所重視的「對美投資」訴求,爲臺美雙邊關係提供「可交易的空間」。在川普風格偏向交易導向的外交邏輯下,臺灣的安全與穩定將繼續符合美國長遠利益。

高登與何瑞恩指出,透過穩定提升國防預算、擴大對美投資、展現和平穩定的夥伴形象,臺灣在面對川普時代的對美關係中將具備實質籌碼。然而他們也警告,這些作法無法完全排除川普爲達成美中協議、或改善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係,而可能在臺灣議題上讓步的風險。

兩人預估川普與習近平可能在今年稍晚會面,習或將提出削減對臺軍售、甚至要求美方表態「反對臺獨、支持統一」等條件,川普是否會爲達成協議而妥協,仍有變數。不過專文也指出,臺灣目前擁有相當程度的主動性與資源,足以掌握未來命運。

面對北京持續升高的軍事壓力,總統賴清德日前已宣佈,臺灣明年國防預算將提高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32%,並預計於2030年達到GDP的5%,以展現應對中共威脅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