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關稅戰升級 歐學者:歐盟或對美科技巨頭開刀
「歐中關係將迎機會之窗」,歐學者:歐盟或對美科技巨頭開刀迴應關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的關稅大棒揮向全球后,歐盟正在做談判和報復的兩手準備。歐盟成員國4月9日投票通過首輪對美關稅反制措施,將對一系列美國產品徵收高達25%的關稅。本輪反制主要針對美方鋼鋁關稅,涉及的商品價值約爲2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704億元)。相關關稅措施預計將於4月15日正式生效,第二批關稅預計將於5月中旬開始徵收。其中,對大豆及多種堅果類產品的關稅措施將自12月1日起實施。
同日,美國對歐盟進口商品加徵20%的新關稅,而布魯塞爾9日投票表決的清單並未涉及這些商品。
歐盟委員會正忙於準備進一步的反制措施,預計將於下週公佈。其反制美國的商品價值,可能低於此前提出的2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57億元),波本威士忌已被剔除出反制清單。鑑於美國對歐洲在科技和數位服務貿易中的順差,歐盟潛在的反擊措施包括採用《反脅迫工具法案》(ACI)、利用數位法案針對美國科技巨頭等。
在全球貿易秩序或將迎來重組的關鍵節點,美歐之間的關稅戰走向如何?澎湃新聞專訪兩位歐洲學者分析,歐洲正在醞釀對美反制措施,同時擔心美國的進一步報復,其中可以傷害美國又不傷害歐洲本土消費者和企業的領域是數位服務。歐盟與美國可能會達成一項協議,但不會是一項把歐盟與其他合作伙伴隔離開的排他性協議,歐中關係將迎來機會之窗。
富卡特(Renaud Foucart)/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管理學院高級講師
施泰因巴赫(Armin Steinbach)/巴黎高等商學院(HEC Paris)歐盟法律和經濟學教授、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非常駐研究員,曾領導德國財政部金融政策司、經濟和能源事務部經濟政策司、WTO爭端解決機構專家組成員
歐洲想要報復,「是認真的」
澎湃新聞:歐洲如何看待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的「對等關稅」稅率的計算方法?從經濟學理論出發,關稅應該是怎樣計算的?歐洲認爲川普公佈這樣的關稅,目的是什麼?
富卡特:在歐洲,我相信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會對(美國)所使用的公式感到困惑:雙邊貿易逆差和進口額的簡單比例。主要原因是,這似乎忽視了一個國家可能從雙邊赤字中受益的可能性。
設想如果中國說:「我們從剛果民主共和國進口了大量鈷(生產手機、筆記本電腦和電池的必要礦產),他們不購買我們的科技產品,所以我們要提高進口鈷的成本。」這沒有意義,就像美國的做法沒有意義一樣。
在經濟學中,關稅通常被認爲是不好的,因爲這讓所有東西都變得更貴。例如,對中國電池和電動汽車徵收關稅意味着,歐洲和美國的能源轉型成本要高得多。但這對保護一個新興或戰略性的行業有好處:如果電動汽車是未來,那麼在試圖追趕他國技術時,徵收關稅有其道理。關稅也可以用作討價還價的工具:徵收關稅是爲了說服另一方坐下來,雙方達成一項降低關稅的雙邊協議。
我相信歐洲希望川普在理解其實力的前提下,與其「做交易」。因此,歐洲想要報復,讓川普相信歐洲是認真的,然後降低自2016年以來川普和拜登增加的所有關稅。要做到這一點,將威脅到美國的主要出口產品:Facebook、蘋果、亞馬遜等數位服務,以及其他科技公司,這些公司根據避稅計劃,在歐洲繳納的稅很少。
施泰因巴赫:川普政府計算關稅時沒有有說服力的邏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使用的公式是按照一個簡單邏輯設計的:貿易赤字越高,關稅就越高。問題是:貿易差額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健全的邏輯,反映了比較優勢的經濟理論,即各國在實力相對較強的領域專業化,自然就有貿易平衡的結果。這些問題根本不應該通過關稅來解決,而應該通過降低關稅來刺激貿易。
澎湃新聞:歐洲提出對美國汽車和工業品「零關稅」,對一系列美國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歐盟可能會批准對價值高達28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採取初步針對性反制措施,並將美國波本威士忌從其擬徵收反制關稅的商品清單中剔除。
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表示,歐盟仍希望與美國談判取消關稅,但也準備好動用一切反制手段,包括啓用尚未實施過的《反脅迫工具法案》(ACI)、針對美國科技巨頭採用《數位市場法案》《數位服務法案》等工具。
不同的關稅和反制手段,歐盟做出這一系列決定的出發點是什麼?歐洲希望達成什麼樣的效果?有觀點認爲,歐盟並不是真的想對美國徵稅,而是希望川普與歐盟談判並達成協議,如何解讀這一觀點?
富卡特:歐洲不想對商品進行過多的報復,因爲關稅對經濟不利。此外,歐盟還擔心美國進一步報復,例如葡萄酒出口商擔心對進口波本、威士忌徵稅會損害他們的利益。
歐盟的出發點是:能做些什麼來傷害美國,而不傷害本土消費者和企業?顯然是數位服務。
歐盟可以繼續對數位服務徵收共同稅,可以使用(這需要很長時間)反脅迫工具,來限制美國公司和個人的知識產權,也可以致力於開發Visa和萬事達的替代品。但目標是迫使美國做出讓步,包括回到經合組織協議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即對跨國公司徵稅。歐盟不能允許大型數位公司不納稅,因爲歐盟國家需要融資,無法承擔對本國公民和企業徵收越來越多的稅,以向美國公司提供免稅待遇。
歐盟不是真的想對美徵稅而是希望談判,這是一種樂觀的觀點。因爲協議即將簽署,但川普從未想過要這麼做:歐盟幾乎與歐巴馬達成了協議,但川普放棄了,對英國也是如此。
我認爲我們應該把這解釋爲,許多人對川普犯的同樣錯誤:試圖理解一個不擅長數學、經濟學的老人的胡言亂語。川普是一個電視節目明星和繼承人,他在管理實際業務方面很糟糕,有過多次破產。2016年時,還會有人向川普隱藏重要文件,避免出現代價高昂的錯誤。現在不行,川普周圍都是阿諛奉承者。
施泰因巴赫:《反脅迫工具法案》(ACI)從未被使用過。川普爲了迫使歐洲人購買更多美國產品,而徵收的極端、不合理的關稅,可能讓歐盟有理由採取反制措施。
問題在於,大多數反制措施都意味着搬起石頭砸歐盟的腳,比如對商品徵收關稅。疑惑點是,歐盟可否利用ACI對美國科技巨頭加徵類似關稅的槓桿。這或許是可能的,但最終歐洲消費者將爲此買單,因爲徵稅只是轉嫁給了消費者。反過來,使用《數位市場法案》《數位服務法案》也不是一個好主意,因爲這不是貿易政策工具。濫用其作爲貿易政策工具,將在未來削弱這些工具的作用。
在與歐盟談判這一點上,我沒有看到川普方面願意進行談判。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歐盟已經提出降低工業產品的關稅,但川普沒有達成協議。
澎湃新聞:歐洲內部聲音似乎並不統一,愛爾蘭等與美國存在貿易的國家敦促謹慎使用ACI,法國、意大利呼籲謹慎對酒類產品徵稅。歐盟將如何統一各方立場?
富卡特:這有兩個不同的角度。首先是貿易關稅,這是歐盟委員會和各成員國協商後可以決定的。每個國家都會試圖捍衛自己的利益,比如法國的酒類產品,但最終掌握主動權的是歐盟委員會。
第二個是《反脅迫工具法案》(ACI)。在這方面,歐盟需要獲得特定多數,愛爾蘭和義大利等國非常擔心這會進一步激怒美國,引發進一步升級。此外,愛爾蘭是主要數位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因爲這些公司在那裡更容易實施避稅計劃。所以,啓用ACI難度更大,只有歐盟國家認爲,這可能會迫使川普讓步時,纔會用這個工具。可以借鑑的是,川普是否會對其他國家的報復或進一步升級做出讓步。
施泰因巴赫:歐盟是一個多元化的集團,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用一個聲音說話非常困難。然而重要的是,通過採取歐盟的特定多數可以施行一些重要措施,這意味着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必須同意,比如徵收報復性關稅。歐盟將需要一些時間決定如何採取措施,但不必等待所有國家都同意。
歐洲希望有儘可能多的替代夥伴
澎湃新聞:關稅似乎加起來容易減起來難,WTO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纔將各國關稅降到相對較低水平,作爲WTO爭端解決機構專家組成員,您如何回顧過去WTO對全球貿易所做的努力?面對川普政府單方面加徵關稅,WTO作爲國際組織又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施泰因巴赫:幾十年來,川普所在的共和黨一直支持開放貿易,超過民主黨。沒有共和黨人的支持,沒有障礙的開放市場體系是不可能實現的。但這種情況現在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川普第一任期使WTO爭端解決機制陷入癱瘓,這是WTO最重要的機制,得到高度認可,各國都遵守了裁決。今天,這一機制已經失敗。隨着川普開啓其第二任期,情況變得更糟,WTO失去其重要性,現在在阻止關稅戰方面無能爲力。
澎湃新聞:有分析認爲,川普意圖重組整個國際貿易體系,對川普政府來說,歐洲在這個貿易體系中的角色將是什麼?馬斯克有關美歐建立自貿區的提議是否現實?當前歐洲對美國能源和經濟支持的依賴加劇,產業和政治權力面臨空心化壓力,軍備支出上升、移民問題突出,歐洲討價還價的空間有多大?
富卡特:我不知道川普到底想重組什麼,也許我們過度解讀了。大多數情況下,川普是一個非常老的人,周圍的人都不敢對他說「不」。他與世界上所有國家平衡貿易的議程是荒謬的。
歐盟向美國提出零關稅,他不感興趣,因爲這不會結束雙邊貿易不平衡。現在,他聲稱希望歐盟購買更多的美國能源,這是歐盟在美國徵收關稅前就有的提議。但歐盟不是一家公司,它可以爲其企業獲得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建設基礎設施,考慮到需要補充天然氣庫存,這是有道理的。但作爲一個實體,歐盟不能承諾多年內購買固定數量的天然氣。
現在的希望是,川普身邊的人能以某種方式,向他表明這是一場勝利,並緩和局勢,太平洋國家也是如此。在歐巴馬的談判下,美國在《跨太平洋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中,達成了把關稅降至零的協議。但川普拒絕簽署,如果他願意,今天他也可以達成同樣協定,並宣稱這是一場勝利。
美國在俄烏戰爭中的政策令人費解:一邊在軍事上支持烏克蘭,一邊又指責烏克蘭不投降,歐盟不想過於依賴美國。歐洲邊境有戰爭,歐盟內部也有混合戰爭。如果美俄站在一起,歐盟必須做好自衛的準備。
歐盟的目標是「戰略自主」:儘可能多地建造和購買自己的武器、在所有領域發展自己的戰略能力,包括供應鏈,並且有儘可能多的替代夥伴。所以,歐盟和美國可能會達成一項協議,但不會是一項把歐盟與其他合作伙伴隔離開來的排他性協議。
施泰因巴赫:川普不喜歡一些歐洲產品的競爭力,尤其是汽車和機械。他希望更多的歐洲公司在美國生產,並認爲關稅將讓這些公司來到美國。現實情況是,由於美國科技巨頭的服務出口,美國在服務領域存在巨大順差。但川普忽視了這種貿易順差,他只關心製造業的選民,想保護這些人免受外國競爭的影響。
不幸的是,我不認爲馬斯克的提議是現實的。他個人對零關稅很感興趣,因爲特斯拉擁有全球供應鏈。但對川普來說,更重要的是想滿足MAGA運動的選民,這些人想要保護主義。
目前,歐洲經濟十分脆弱,還沒有完全從能源危機中恢復過來,關稅戰將使歐洲的情況變得更糟。歐洲可以做出一些讓步:可以提議暫停歐盟對美國工業產品徵收的所有關稅;它還可以提出購買更多的美國能源或美國武器。但這不太可能讓川普滿意。
澎湃新聞:有分析指出,美國金融系統嚴重依賴歐洲經濟,請介紹下歐洲與美國之間的貿易聯繫有多緊密?美國關稅對歐洲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如果關稅沒有談妥,會引發歐洲的經濟衰退和歐元區債務危機嗎?最終是不是也將影響到美國?
富卡特:歐美貿易是相互依賴的。至關重要的是,美國不能在沒有歐盟的情況下,把其他國家排除在金融體系之外。歐盟仍然是美國出口商的主要市場,尤其是數位服務。
保持關稅不變肯定會給美國帶來經濟衰退,在較小程度上給歐洲帶來經濟衰退。這不會引發歐洲的債務危機,因爲歐洲央行在上一次危機中得到了較有力的授權,並有保護公共債務免受投機攻擊的工具,但情況仍將非常糟糕。
澎湃新聞:歐洲從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中學到了什麼樣的教訓?這樣的教訓將如何被應用到當前面對川普政府的系列措施中?面對海湖莊園協議(注:川普2.0時代一攬子推動全球貿易體系、金融體系、安全體系的重構的行動)這樣的概念性框架,歐洲又將做何反應?在未來或將出現的新的國際貿易體系中,歐洲與中國的貿易關係會是怎樣的?
富卡特:川普不會讓雙邊貿易逆差降至零,但如果美元貶值足夠多,絕對貿易逆差可以降至零。這就是海湖莊園協議的理念:準備讓美國永遠變得更窮,這樣美國公民就買不起那麼多的外國產品,而世界其他地區就能買得起更多的美國產品。這將爲改善歐中關係創造機會之窗。
中國可以從歐洲得到:
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準備吸收其工業產能,以組織能源轉型,潛在能爲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電信、運輸)提供採購市場;
一個比美國更可預測的可靠貿易伙伴;
歐元是一種儲備貨幣,可以減少對美國經濟的依賴。
歐洲可以從中國得到:
同時結束對美國和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以及便宜的太陽能電力和電池;
歐洲和平,因爲中國是唯一一個有能力和影響力阻止烏克蘭危機繼續的國家;
替代美國的可靠選擇。
所有這些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交的努力,以及歐盟對中國未來幾年的預測程度。如果歐中政治依然較冷,歐洲所能取得的成就就會受限。
施泰因巴赫:我們將看到一些根本性的長期變化。中國將擴大其人民幣金融網路,或將使中國不再以美元進行貿易。今後,歐盟將尋求包括中國在內的新夥伴,這是一個新的方向。歐盟應該與那些被川普關稅針對的國家合作,這可能創造新的貿易和金融關係。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