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擬插乾股 學者:對臺積不公平
學者表示,臺積電被推向地緣政治風險的浪頭上,不利於企業自主與主導權,對臺積電極不公平。(路透)
川普政府擬研究晶片法案「補貼換股權」模式,入股臺積電、三星等在美投資晶片製造大廠;熟悉半導體產業、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川普「劍指臺積電」意味濃厚,臺積電補貼還沒全拿到手,就得爲了美國國家安全、美國製造,被推向地緣政治風險的浪頭上,不僅不利於企業自主與主導權,也不符正常企業營運模式,對臺積電極不公平。
不願具名學者指出,臺積電近年擴大海外佈局,都有獲取德國、日本與中國大陸等政府補助,美國承諾的66億美元補助還沒有全到位,政府就想插乾股,有失泱泱大國的風範。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分析,美國透過晶片法案換股取得臺積電,美政府可能以大股東之姿順勢進入臺積電董事會,取得營運機密或主導臺積電的營運方針,將對臺積電產生不利影響。
劉佩真也認爲,川普想入股包括英特爾、臺積電以及三星等公司,對英特爾美國本土企業是有利的,可扶持當地半導體產業,還能借此讓英特爾脫胎換骨;但美國入股臺積電,動機、立場與英特爾截然不同,這次劍指臺積電意味濃厚。
劉佩真分析,臺積電在先進製程具有高度競爭力,是美方覬覦對象,在美國前總統拜登時代,臺積電赴美投資650億美元,政府承諾66億美元補助,比例僅10%,但實際拿到金額比承諾少,現在要求換股,應該是川普個人風格,在國家安全考量下,川普可能會評估介入企業經營,不僅牴觸正常企業的經營原則,也讓臺積電陷入美國更多地緣政治的牽制,若未來牽扯更多來自於美方的壓力,將不利臺積電長期發展。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表示,若我國半導體先進製程加速移往美國,將不利我國投資、就業,呼籲政府應該要有較多作爲,例如確保臺積電母公司股權不受美國入股臺積電美國子公司、且決策也不得擴散到臺灣母公司等,須把底線設定清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