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義烏商家眼中的美國關稅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4月1日報道,原題:一箇中國貿易城眼中的美國關稅 幾乎任何美國商店或家庭都有中國製造的商品,但我從未想過自己能夠參觀如此大的貿易城。義烏國際商貿城是個大型批發市場,是數百萬中國製造商品的集散地。這裡是美國商店或家中常見小商品的來源地,比如髮夾、塑料玩具、鍋碗瓢盆等。這些產品均由義烏附近地區的工廠生產,再運來義烏,然後很快被髮往世界各地。義烏市場值得探索,能夠讓我們瞭解到中國商人是如何應對美國關稅的。
王楠(音)在義烏的市場裡經營批發商店。店裡牆上掛着鐵鍬、鋸子、水平儀等,基本上你能在五金店找到的金屬製品這裡都有。她說:“2000年我就來到義烏,看到很多以前從未見過的商品,就不想離開了。”王楠最初從事印刷業,後來親戚製造五金產品,她便成了五金產品經銷商,如今業務遍佈全球。說話期間,有兩名來自塞內加爾的男子進來下訂單,他們訂購的許多產品都銷往紐約市郊的一家公司。
王楠想把生意傳給25歲的女兒,後者經常去美國得州和其他地方參加貿易展或會見潛在客戶。這位母親說,在義烏,婦女能撐起“大半邊天”。
即使美國加徵關稅,王依然期待在美國銷售更多工具產品。她說,美國客戶需要工具,願意多付一點錢。她的目標是改進包裝,而非降低價格。
妮可·張銷售髮夾和爪夾,她和丈夫2011年開始經營這家店。有一個裝滿產品的倉庫,還擁有自己的工廠。張女士說,美國客戶提出要她分擔一半的關稅。她正試着和對方協商,“也許可以拿出2%或3%的利潤分擔關稅。”
我們開車去了義烏附近的一家工廠,見到了33歲的老闆曾浩(音)。去年,他購買了20臺3D打印機,開始生產塑料玩具,接着他用賺來的錢買了更多打印機。如今,他的4000臺打印機每週7天、每天24小時都在運轉。他說:“我現在有了人生目標。我確實想在這個領域拓展業務。”
曾浩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包括美國。有美國客戶要求他承擔一半新關稅,他同意了。他說:“成本增加了,我就會相應地提高價格,沒什麼大不了的。”在中國經濟活動中,有很多像他這樣的年輕人正在拼搏。(作者史蒂夫·英斯基普,劉長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