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能源獨立,中美道路截然不同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紐約時報》6月30日文章,原題:這是一場爲未來提供動力的競賽,中國正在拉開距離 在中國,去年安裝的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數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此外,中國的清潔能源熱潮正在走向全球。中國企業正在巴西、摩洛哥、匈牙利等國家和地區建設電動汽車和電池工廠。

與此同時,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正施壓日本和韓國,要求它們爲一個向亞洲輸送天然氣的項目投資“數萬億美元”。通用汽車剛剛取消了在紐約州布法羅附近一家工廠生產電動機的計劃,轉而將投入8.88億美元在那裡建造V-8汽油發動機。

美國政府希望讓世界繼續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一個多世紀以來,這些燃料爲汽車和工廠提供動力,並助力帝國崛起。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這爲特朗普所稱的美國“能源主導”時代提供了可能性,從而消除對外國,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競爭對手的依賴。

中國正朝着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疾馳。它寄望於一個依靠太陽能和風能產生的廉價電力運轉的世界,一個依賴中國提供價格親民的高科技太陽能電池板和渦輪機的世界。雖然中國的煤炭消耗量仍高於世界其他地區,但它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轉向更清潔的能源替代品。中國不僅已在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鋰電池、電動汽車及其他諸多清潔能源產業的全球製造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而且其技術領先優勢還在逐月擴大。

“中國的規模太大了。”塔塔電力首席執行官普拉維爾·辛哈說。這家印度企業集團在印度南端附近的一家高科技工廠生產太陽能電池板,但製造這些電池板幾乎完全依賴中國製造的硅材料。“規模巨大,意味着龐大到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能與之競爭。”

當中國在清潔能源產業——從專利技術到關鍵原材料——佔據主導地位時,特朗普政府正利用美國作爲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強大影響力,推動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輸送。

華盛頓實際上在國內外都在對盟友和夥伴推行一種強硬的能源戰略。該戰略基於這樣一種理念,即現代世界已經圍繞這些燃料構建起來,而美國擁有大量此類燃料,因此即便太陽能更清潔且成本更低,出口這些燃料仍有利於美國經濟。

隨着可再生能源成本的不斷下降,美國的這一戰略可能會讓中國有機會利用全球對更清潔、更廉價電力不斷增長的需求。除了在製造業和科技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中國還掀起了一場史詩般的清潔能源建設熱潮。

美國遲遲未能看清全貌。直到奧巴馬政府接近尾聲以及特朗普首屆政府執政期間,許多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才意識到,他們在清潔能源競賽中已將太多優勢拱手讓給了中國。“美國睡着了。”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前工作人員、現任美國太陽能製造商協會執行董事邁克爾·卡爾說:“你可以發明世界上最偉大的技術,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製造它,那也沒用。”

美國和中國不僅都將能源獨立視爲國內的關鍵要素,而且都明白向其他國家供應能源是施展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兩國的做法卻截然不同。

如今,中國在衆多清潔能源產業中的主導地位,使其能夠通過在全球範圍內銷售能源技術並提供相關融資,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範圍。

美國政府正在走一條不同的路:積極推動向其他國家出售更多化石燃料。特朗普去年接受了來自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高管超過7500萬美元的競選捐款,他承諾要“鑽、鑽、鑽”,開創一個“能源主導”的時代。在上任的頭幾個月裡,他試圖爲更多的出口掃清障礙,並推動外國政府購買更多的美國天然氣。

在這場全球競賽中,不太可能立即出現贏家。世界對能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這激發了對太陽能、石油、核能和天然氣的需求。從短期來看,這或許對中美雙方都有利。不過,國際能源署預測,到本世紀中葉,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佔比將跌破60%。而中國已做好承接新增市場的準備。(作者大衛·蓋爾斯等,肖童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