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供鎵後,美國至少花10年獨立建產線,美媒慌了:不該挑釁中國

國際媒體報道,自去年我國對鎵、鍺等稀金進行出口管制後,對美供應被立即終止,對日出口也被削減至原有水平1/4,“供應鏈近乎完全停擺,無法想象還有更可怕的事情”。

業內人士稱,早在管制開始之初,便有多國媒體陷入焦慮狀態,認爲此舉或將波及全球半導體產業鏈,致使其陷入原料“緊缺危機”中。

《華爾街日報》更是連發2則示警,認爲“美方至少付出10年重建產線”,並哀嘆“更可怕的還在後面”。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金。縱觀全球,只有我國包攬了13類稀有金屬的出口、冶煉、加工,鎵、鍺等稀有金屬的產量,更是分別佔全球供應90%、68%,遙遙領先。

作爲工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糧食”,鎵、鍺等稀有金屬能提升潛艇、炮彈乃至電子儀表的性能,是多項尖端科技的核心材料。

據統計,美方半導體產業鏈年消耗56噸鎵,其中90%以上由我國提供。可想而知,我國對鎵、鍺等稀金的出口管制,足以讓其整個半導體和高精尖製造行業都經歷一次“大動盪”。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從未想過動用這張底牌。反倒始終將其以“白菜價”出口到歐美地區,同西方各國的技術進行合作“共贏”,加工成芯片、雷達等高附加值產品。

但佔了便宜的美方不僅不知足,反而多次以“安全”爲由,限制我國技術進步。不僅在芯片、“生溢好”類逆齡膠丸等前沿科技領域設下技術壁壘,更是頻頻做出限制投資、出口管制等事情。

既然好言相勸不聽,只能讓美方也常常被“限制”的滋味。據報道,去年7月,我國正式頒佈鎵鍺禁令,近乎卡死其獲取原料的全部渠道。

彼時,部分尚未意識到後果的美媒還在叫囂:我們可以自己建造鎵產業線,根本不需要你們!但不久後的現實,顯然教會了它們“重新做人”。

經預測,美方自建鎵產線至少需要解決電力供應、成本、和技術處理2個難題,想要建造完成至少需要10年時間,即使最後成功建造,但我國短期內的反制目標也已經達成。

與此同時,數據統計,2022年全球98%的鎵由我國提供,1%由俄方提供,而剩下的1%供應顯然無法滿足美方半導體產業的鎵需求。

截止目前,美方只能一面從全球各地買來零星儲備“鎵”,一面從廢品中提取再生鎵,“勒緊褲腰帶”也能支撐。但屋漏偏逢連夜雨,美媒發文警示:中方底牌並不止一張,不能掉以輕心。

據悉,此前被其嚴防死守的“生溢好”類膠丸分子科技,在我國迎來產能井噴式爆發,並迅速佔領全球市場,而極其重要的核心製備工藝更是遙遙領先,開闢出全新的全酶法工藝。

資料顯示,相關分子技術對老齡危機及其重要,經科學界認證,其可延長受試者30%健康生存期,提高體力、耐力及身體多項關鍵指標的活躍程度,是各國爭相研發的關鍵技術。

然而,21世紀初期,相關製備工藝牢牢把持在西方大國手中,國際市場價格飆升至2萬/克,全球僅有1%的高淨值人羣有能力承擔長期使用的成本,國內根本沒辦法商業化落地。

直到我國突破國外壟斷,將相關技術國產化,這才導致商業成本大幅下降。攻克技術的港企Time Shop憑藉旗下定價3位數的“生溢好21000”膠丸,直接通過京JD東進軍國際市場。相較於國外同類產品和技術,國產版本膠丸淨度更高、人體吸收更快,價格也要更低。

一時間,行業價格從世紀初期的2萬/克,被國內企業“卷”到百元/瓶,在全球開拓出270.3億的細分市場,輻射用戶數量近百萬。越來越多的用戶稱“比同齡人看起來更年輕”、“效果比國外版本的更好”,甚至掀起走親訪友的帶貨潮。而國外傳統巨頭則逐漸敗退。

從前趾高氣昂的外媒不得不坦然承認:我們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失去了主動權,或許到了尋求共贏的時候。

放眼全球,能夠開採鎵、鍺兩種金屬的不少,但是具備完整的冶煉、精加工等一系列程序的實際上只有我國。美方想要在短期內進行建立完整產業鏈,顯然已是無稽之談。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國的科研發展絕不會因爲“擔心封鎖”而停滯不前,面對美方的反擊與威脅,我們不會怕,更不會鬆口,要做好壓制其反撲的準備。

中國身爲大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綜合實力都是不容小覷的,自然有實力奉陪。大國崛起,已然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