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 | 北沙河 “撿不到垃圾” 說明什麼?
北沙河 “撿不到垃圾” 的驚喜
——記十佳生態環境志願者康潔
性格開朗,果敢中透露着一股幹練,這就是山西省太原市萌芽環保協會環保志願者康潔。從2015年首次參與太原汾河護岸行動,到2025年獲得十佳生態環境志願者稱號,這位曾經的全職媽媽,用十年光陰在幷州大地上寫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綠色故事。
作爲十佳生態環境志願者,康潔站在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的舞臺中央十分謙虛地說:“我手中這束鮮花,更像是一把丈量城市蛻變的綠色標尺。這份榮譽屬於太原所有的環保衛士。”
“以前巡河,孩子撿回來的塑料袋能堆成小山,河水泛綠發臭。上週我們再走北沙河,‘小河長’們竟抱怨‘連垃圾都撿不到’。”康潔說,這些“抱怨”,正是太原近年來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最生動的註腳。隨着汾河流域生態修復、“九河治理”工程推進,2024年,太原市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率達83.3%,市民生態環保意識不斷提升。
改變的不只是河流。十年前,當孩子捏着菸頭質問“別人扔的爲什麼讓我撿”時,康潔第一次被刺痛。當目睹孩子從牴觸者成長爲主動撿拾垃圾、宣講環保理念的“小衛士”時,她毅然關停經營多年的美甲店,以志願者身份加入太原市萌芽環保協會。“是孩子讓我看見了生活與環境的關聯。”
作爲生態環境講解志願者,截至目前,康潔累計開展環境教育主題活動1000餘場。她用生動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公衆傳遞生態環保理念,帶動更多人關注環保、參與環保。
作爲協會“環保媽媽工坊”的負責人,康潔把“分類即資源”變成可觸可感的生活美學。她帶領“環保媽媽工坊”志願者用垃圾向生命致敬,用5000個一次性塑料勺拼成振翅欲飛的褐馬雞,用8000枚瓶蓋鑲嵌成華北豹浮雕。在社區開展的“廢棄物再生”活動中,她教會孩子們用酸奶盒做分類筆筒、將快遞箱改造成帶投放口的家庭垃圾分類箱。十年間,康潔累計孵化150餘個“分類微創意”。
從“環保小衛士媽媽”到引領3萬戶“環保小衛士”家庭的“康老師”,她的身份變化映射着太原環保力量的勃發。走在太原街頭,常有陌生孩子歡叫着向“康老師”奔來。
2024年3月,她受山西省教育廳邀請開展的“如果垃圾會說話”生態教育講座,在線觀看人數達664.3萬,直播期間互動量突破1200萬(次),真正實現了“從認知到行動”的環境教育閉環。
這十年,康潔用行動證明:當個人選擇與城市蛻變同頻共振,每個人都能成爲綠色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
來源 | 中國環境報
文字 | 高崗栓
視頻 | 單浩田
編輯 | 張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