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看湖南丨古樹名木篇
央視網消息 今年3月,《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爲古樹名木保護“撐腰”。作爲全國古樹名木資源大省,在湖南,古樹名木有近24萬株,其中1000年以上古樹445棵。
近年來,湖南通過高位推動、制度創新、部門聯動、科技支撐、活化利用等系統性舉措,探索出一條法治化、科學化、規範化的古樹名木保護路徑。
“2021年,湖南就頒佈了《湖南省古樹名木保護辦法》,以政府規章形式明確了古樹名木認定標準、保護責任和禁止性行爲。”湖南省綠委辦專職副主任、一級調研員歐日明介紹。
制度的完善爲古樹名木的保護帶來了直接助益。在永州市雙牌縣,該縣把分到各家各戶的銀杏樹統一流轉,村民以古銀杏樹入股景區,按股分紅,並修建遊道、長廊等基礎設施,羣衆從古樹名木保護的“旁觀者”成了“股東”,讓雙牌縣古銀杏羣完成了從古樹到“金樹”的蛻變。
“現在每年秋天銀杏葉變黃了之後,桐子坳的古銀杏羣就成了網紅打卡點,來這裡拍照打卡的遊客每天多達上萬人。”雙牌縣林業局局長盤愛軍說。
在長沙市芙蓉區,有一株樹齡510餘年的古樟樹,在“文夕大火”中奇蹟倖存的它,親眼見證了長沙從區域小城到現代化都市的躍遷。
“爲了保護好這個‘活地標’,前幾年,長沙的各個部門還來了一場‘聯合作戰’。”長沙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洪波回憶道,爲了讓這棵古樟樹恢復健康,相關部門爲其復壯修枝、修補樹洞、割除腐根、設通氣溝……歷時3年,這棵古樹終於重新煥發了生機活力。
一棵古樹不僅是自然座標,更是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今年3月,湖南發佈第6號總林長令,要求加強全省古樹名木保護。守護古樹,守住文化與歷史的見證者,正成爲三湘大地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