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地方國資進階、市場化巨頭退守 創投市場探路“效率與使命共生”

每經評論員 李蕾

2025年以來,中國一級市場創投格局發生深刻重構。第三方機構IT桔子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一級市場融資交易達3743筆,同比增長16%。而在前二十名活躍機構名單裡,地方國資背景機構首次佔據半壁江山,高瓴創投、紅杉中國等投資者熟知的市場化巨頭則“退居二線”。

在國內創投市場,這種情況前所未有。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變化不只是資本版圖的更迭,更折射出中國創投行業在政策導向與市場規律交織下的新生態。

筆者認爲,地方國資在創投領域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呈現出系統性突破的特徵。從地域分佈來看,深圳、合肥、蘇州、北京成爲國資創投的“四大高地”:合肥創新投資上半年投資量已超去年全年,深圳系的深創投、力合科創等活躍國資投資量同比增長約20%,蘇州系的元禾控股投資量翻倍,北京系的亦莊國投投資量增長70%。更值得關注的是,湖南等地國資作爲“新勢力”涌現,這表明地方國資創投正從東部沿海向中部腹地擴散。

這種爆發式增長的背後,是地方政府對“資本招商”邏輯的深化。與傳統財政補貼不同,創投國資通過股權投資深度介入產業培育。例如,合肥創新投資在先進製造領域有43%的獨投率,這意味着其敢於承擔早期項目風險,爲本地引入關鍵產業鏈環節;紫金科創90%的投資投向南京創業項目,形成了“資本+產業”的集羣效應。這種模式既規避了政府直接干預市場的弊端,又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了產業政策目標。

與地方國資的高歌猛進形成對比的是,近年來部分市場化巨頭的活躍度顯著下滑,相關數據直觀地反映了這一點。但市場化機構的“退”並非衰退,而是策略迭代。諸多案例顯示,市場化機構與國資的協同模式日趨成熟,“國資出資+市場化GP”的混合模式,既保持了國資的資源優勢,又釋放了市場化運作的靈活性,有望成爲未來的主流形態之一。

當然,在地方國資主導創投市場的新格局下,一級市場的評價標準也在改變。國資機構通常既追求財務回報,又肩負產業培育使命,因此以IRR(內部收益率)爲核心的一級市場傳統考覈體系正被重塑。

在此過程中,一些潛在風險值得警惕。

比如,部分地方國資機構可能因行政干預或政績導向,在某些熱門賽道出現盲目跟風投資的現象,應防範低水平重複建設與資源錯配。另外,國資背景的決策機制與市場化效率之間的平衡仍待優化,區域壁壘也可能加劇資源分配失衡等。這些問題的破解,關鍵在於構建“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差異化定位”的機制,推動地方國資的資本力量真正服務於產業升級的長遠目標。

總而言之,地方國資的崛起不是對市場化邏輯的否定,而是在國家戰略引導下資本形態的豐富;市場化機構的調整也不是衰退,而是在新生態中的適應性進化。中國創投市場或將走出一條“效率與使命共生”的新路徑,這或許正是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階段,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的最佳註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