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編題材、講故事”蠱惑市場 治理AI語料污染迫在眉睫
每經評論員 胥帥
近日,證監會重磅發聲,操縱市場行爲始終是證監會打擊懲處的重點。隨着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結構不斷豐富、市場深度不斷拓展,操縱類案件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比如,“編題材、講故事”的蠱惑型操縱有所增加。
筆者注意到,AI(人工智能)生成的“故事”已成爲當下題材股炒作的重要推手。虛假的信息污染了AI模型,導致語料的真實性難以辨別。以最近連續兩天漲停的某數據公司爲例,當在大模型中輸入“某數據公司最近有什麼利好”時,得到的回答包括“融資餘額創新高,未來走勢引關注”和“公司前三季度實現了50%以上的營收增長,背後是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等結論,這些信息來源於某資訊平臺,卻沒有標明作者和鏈接,且與實際情況相比存在明顯誇大。
類似地,某科技公司當天漲停,輸入“某科技公司最近有什麼利好?”大模型給出的第一個結論來自股吧,標題爲“公司發佈最新的重組利好”,但今年以來該公司並未進行重組。
大模型的語料來源和內容真假難辨,但經過加工後,統統給人以“值得信賴”的感覺。儘管一些專業投資者能識別虛假信息,但股價上漲後的正反饋效應使得許多人容易產生“先上車再信”的心理,進一步加劇了投資風險。由於大模型算法和資訊平臺難以逐條精準甄別內容的真實性,治理AI語料污染,確保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實可靠,已成爲當務之急。
筆者認爲,應從三個方面加強AI語料污染治理:
第一,上市公司應主動發聲闢謠。上市公司應建立有效的資訊監測系統,及時響應引發股價大漲或大跌的信息,及時通過互動平臺或公告澄清。公告內容不僅應遵循相應格式,更應提供更多實質性的信息,還可以主動與媒體合作,建立平臺闢謠虛假信息,減少市場誤判。
第二,監管機構應嚴厲打擊股價操縱行爲。監管機構應當依據語料污染的傳播後果,重拳出擊,打擊通過虛假信息操縱股價的行爲。需要深入挖掘語料污染的產業鏈,逐步清除從信息發佈到股價操縱的每個環節,確保市場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第三,投資者應提高信息甄別能力。對於敏感信息,務必通過官方渠道覈實其真實性。隨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日益規範,投資者可以通過半年報、年報、機構調研紀要和投資者互動平臺等公開渠道,瞭解公司合作情況、項目進展及行業背景等。此外,對於投資等重大事項,投資者還可以參考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官方平臺,清晰掌握熱門公司背後的投資版圖。
總之,治理AI語料污染是確保股市健康發展的重要一步。上市公司、監管機構和投資者三方共同努力,纔能有效降低虛假信息對市場的負面影響,保障市場公平透明,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