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伽科技闖港交所:三年累虧22.8億研發“吞噬”利潤,現金流告急下的資本豪賭
7月8日,鎂伽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作爲機器人技術應用領域的領先企業,鎂伽科技專注於智慧實驗室與智能製造場景,但招股書數據顯示,其自2022年至2024年連續三年累計虧損高達人民幣22.8億元,且2024年虧損額仍達人民幣7.8億元。在全球芯片脫鉤與自主智能體市場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這家以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爲核心的科技公司能否在港股市場贏得投資者信任?
研發投入吞噬利潤:技術壁壘背後的成本困局
鎂伽科技成立於2016年,憑藉在智慧實驗室與智能製造場景的技術積累,以880家客戶、15億在手訂單的市場表現,穩居國內自主智能體供應商首位。然而,財務數據顯示,鎂伽科技面臨嚴重的經營困境。
2022年至2024年,鎂伽科技的收入分別爲人民幣4.55億元、6.63億元和9.30億元,營收增長態勢明顯。但淨利潤卻持續處於虧損狀態,同期淨虧損分別達人民幣7.59億元、7.42億元和7.80億元,三年累虧22.8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雖然收入達到了三年最高點,但淨虧損率仍高達83.9%,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研發支出是造成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22年至2024年,鎂伽科技的研發成本分別爲人民幣3.40億元、3.08億元和3.94億元,佔收入的比例高達74.8%、46.4%和42.4%。如此龐大的研發投入反映了其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決心,但也加重了其財務負擔。截至2024年底,鎂伽科技擁有464名研發人員,佔總員工數50.7%,累計申請專利超450項,覆蓋機器人運動控制、AI感知決策等核心技術。
但技術投入與商業回報尚未形成正向循環。2022-2024年,其毛利率在23.9%-29%區間波動,智慧實驗室業務毛利率更從35.3%驟降至21.9%
此外,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負債賬面值變動也對其財務狀況造成重大影響。2022年至2024年,這一項目分別帶來人民幣3.48億元、3.07億元和3.09億元的損失,進一步加劇了鎂伽科技的虧損程度。
現金流緊繃:經營造血能力缺失下的生存焦慮
此外,鎂伽科技也面臨嚴重的流動性問題。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流動負債淨額達人民幣28.65億元,較2023年底的人民幣21.17億元進一步擴大。
現金流數據同樣令人擔憂。2022-2024年,鎂伽科技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淨流出3.30億、4.32億和5.21億元,呈現逐年擴大趨勢。現金儲備也從2022年的11.25億元銳減至2024年的4.58億元,降幅達59.3%。
流動性危機在資產負債表上顯露無遺。截至2024年末,流動負債淨額攀升至28.65億元,其中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增加3.09億元,貿易應付款項激增2.74億元。儘管鎂伽科技解釋稱“業務擴張導致採購增加”,但應付賬款週轉天數從2022年的87天延長至2024年的112天,暴露出對供應商賬期的依賴加深。若上市募資不及預期,資金鍊斷裂風險將急劇上升。
流動性惡化的原因多方面,包括持續的研發投入、業務擴張需求以及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爲了擴充業務營運而增加了原材料採購,導致貿易及其他應付款項在2024年增加了人民幣2.74億元。
這種生存焦慮在融資動作中可見端倪。自2017年以來,公司完成8輪股權融資,累計金額超30億元,投資方包括高盛、博世、藥明康德等產業巨頭。但資本盛宴背後暗藏對賭壓力:2022年C輪融資中,投資者獲得優先清算權、反稀釋條款等特殊權益,若上市後股價表現不及預期,可能觸發回購條款,進一步加劇財務負擔。
對於已經連續三年虧損的企業來說,如何向市場證明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將是一大挑戰。
行業暗戰:市場份額與技術路線的雙重博弈
灼識諮詢數據顯示,全球自主智能體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達到383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22.4%。鎂伽科技雖以24.1%的市佔率領跑國內智慧實驗室市場,但行業格局遠未固化。
鎂伽科技在招股書中坦承,自主智能體機器人技術市場競爭激烈,且競爭程度可能進一步加劇。公司面臨的競爭對手包括傳統機器人開發領域進入該行業的製造商,以及專注於自主智能體開發的新興公司。
這些競爭對手中,不少擁有更雄厚的財務資源、更廣泛的技術能力、更靈活的定價策略以及更強的銷售和營銷力度。在這種環境下,鎂伽科技可能面臨定價壓力,進而影響其收入和盈利能力。
同時,技術創新的壓力也不容忽視。傳統工業機器人廠商正加速AI融合,2024年行業新增專利申請量同比激增38%,其中60%集中於動態環境感知領域——這正是鎂伽的核心技術壁壘所在。鎂伽科技引以爲傲的LABILLION操作系統雖支持多場景部署,但2024年二次開發收入佔比降至15%,顯示標準化產品推廣遇阻。當行業從定製化向平臺化轉型,能否快速建立生態聯盟將決定技術護城河的深度。
客戶結構風險亦不容忽視。2024年,前五大客戶貢獻收入佔比達31%,其中生命科學領域客戶受行業監管政策影響,需求存在較大波動性。儘管公司拓展新能源、農業等新場景,但智能製造業務毛利率32.3%的背後,是價格戰加劇導致部分訂單逼近盈虧平衡點。
在這場關乎未來的資本博弈中,鎂伽科技的技術理想主義與財務現實困境激烈碰撞。當港交所鐘聲敲響時,市場終將檢驗。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