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都有機器人還遠嗎
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不侷限於以往的工業機械手臂,越來越擬人化的機器人出現在商業、家庭、服務等多元生活場景,彷彿讓人們看到了機器人走進日常生活的未來世界。
機器人被譽爲“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當前,人工智能迎來爆發式發展,在技術突破與場景落地雙輪驅動下,作爲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領域,機器人正從實驗室走向大衆生活的每個角落,並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推動人類社會加速進入智能時代。
以率先進入家庭的掃地機器人爲例,它把人們從繁瑣的地面清潔工作中解放出來。隨着技術迭代,現在的機器人早已不再侷限於清掃,一些高端家用機器人能識別各類物品,整理雜亂的房間;還有部分機器人具備簡單的烹飪技能,能在主人忙碌一天後,準備好熱氣騰騰的飯菜。而除了代替家務和勞動,機器人也在情感陪伴與教育等人機交互領域嶄露頭角。
距離每個家庭擁有一臺機器人,還有多遠?
機器人的大規模普及並非一路坦途。在技術層面,家庭環境複雜多變,傢俱佈局、物品擺放各不相同,這對機器人的環境感知與任務執行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而多數機器人依賴預設程序,面對複雜環境時,場景識別與動態調整能力不足,智能化水平仍需提升。比如,讓機器人在堆滿雜物的房間裡精準抓取或擺放特定物品,目前技術還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機器人從“程序執行者”轉變爲“環境理解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成本也是制約機器人普及的關鍵因素。爲適配不同家庭場景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機器人軟件開發需要大量數據訓練和算法優化,迭代研發和生產成本高昂,導致市場售價讓普通家庭望而卻步。要讓機器人真正走進千家萬戶,如何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勢必帶來由數據隱私引發的倫理爭議。比如護理機器人收集用戶生理數據時,數據使用權限難以界定,若機器人造成意外傷害,責任歸屬也不明確。全球範圍內統一的針對機器人設立的法律框架尚未形成,將給企業帶來合規成本風險,增加消費者的使用顧慮。
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是科技進步的饋贈,爲人們開啓了便利與舒適生活的新大門;它也是一把雙刃劍,會帶來風險與挑戰,需要以包容且審慎的態度去迎接。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攻克環境感知、操作精準度等技術難題,降低生產成本,讓機器人更“親民”;加快構建統一、全面的機器人技術標準體系,避免企業在一些共性基礎問題上重複摸索,提高研發效率,助力機器人實現大規模應用。此外,制定完善的倫理準則和法律法規,規範機器人從研發到製作、應用的全鏈條管理,保障人類的安全和權益。
如今,機器人正處於規模化、產業化前夜。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級別。相信在合理引導和科學發展之下,機器人將成爲人類生產生活的得力助手,一幅智能、溫暖的未來圖景即將照進現實。(作者:郭靜原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