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霸屏WAIC,“超級打工人”還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實習生吳佳芸 上海報道遛機器狗、進廠擰螺絲、下場打拳,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最熱最火的話題絕對是人形機器人,形態、場景、功能,全都創紀錄。
如果說去年還停留在觀賞階段的“十八羅漢”機器人和大模型Demo是在爲美好未來“畫餅”,今年的人形機器人已從靜態展示走向“幹活”、“整活”。
“今年很‘炸’,新技術確實展現出了一定的效果,也初步具備小規模量產能力,接下來大家會加大對應用場景的探索,又會有新的進展。”星動紀元創始人陳建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康迪機器人技術總監崔廣章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人氣”是一個行業的氧氣與燃料。無論哪個賽道要實現高速發展,離不開人才和資本的持續投入,而“熱度”無疑是吸引人和資金的天然磁鐵。
這種熱度,是資本流向的一個切面。儘管有“泡沫論”在前,仍擋不住一大批人形機器人企業扎堆完成融資。
“投資人馬上要見到曙光了。”一家當紅人形機器人創企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行業依然是當下最熱的領域,大批資金甚至找不到切入點,眼看着估值往上翻。該人士所在公司已經完成多輪融資,但不打算把輪次的名字往下推(比如B改C)。“需要的資金量大,還希望再多融幾輪。”
但熱鬧背後,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商業化落地依然遙遠。技術挑戰、穩定性、場景泛化能力,都是未來要翻越的大山。
“現在還在非常早期階段,機器人進家庭更是遙遙無期,但總要有個過程。”這是產業人士的共識。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現場探訪發現,人形機器人的落地場景不盡相同,導覽、表演、工業、康復、養老等角度,都有企業押注,名詞越往後難度越大。
所有人對未來的認知是高度一致的,但通往未來的路徑,完全不到達成共識的時候。
雙向奔赴
星動紀元機器人360°旋轉爆發跳街舞炸場,銀河通用機器人照舊值守商超場景,千尋智能機器人挑戰零延時遙操闖掌上迷宮。
宇樹機器人G1戴上拳套,一天開數場拳擊賽,每每經過,宇樹的展區都堵得水泄不通,外圈觀衆一度只能通過前排觀衆的手機觀賞。
機器人廠商中展臺面積最大的智元,直接把機器人家族分了不同的工種。遠征A2人形機器人敲鑼打鼓、精靈G1則身兼多職,有的與人下棋、玩冰壺,有的默默分揀包裹。
花式“秀肌肉”的不僅僅是機器人公司,幾乎全產業鏈的企業都來了。大模型和平臺企業,也紛紛加入具身智能版圖。
科大訊飛爲機器人推出智能語音揹包,騰訊旗下Robotics X實驗室發佈具身智能開放平臺Tairos(鈦螺絲),要當全行業的螺絲釘。
不少企業選擇在展會期間首發產品,覆蓋服務、工業、養老、家用、娛樂等多個場景,上演“神仙打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機器人展覽也有一定的水分。有的可以在遙控下單獨行動,有的還需要掛根安全繩,有的只是在固定的底座上放了“上半身”。
會場之外,資本的“熱鬧”也在近期達到了一波小高潮。
宇樹科技開啓上市輔導,最快將於今年10月提交IPO申請文件。智元機器人被認爲擬借上緯新材的“殼”上市。儘管智元否認借殼上市,但上緯新材已連獲漲停板。
7月,一大批機器人企業密集完成融資。雲深處、星動紀元完成5億元新一輪融資,衆擎連續完成兩輪融資,千尋完成近6億元PreA+輪融資,逐際動力獲京東領投新一輪融資,它石智航完成1.22億美元由美團領投的天使+輪融資,創下中國具身智能天使輪融資紀錄。
“狂歡”向市場釋放出的信號格外樂觀,已經沖淡了此前業內廣傳的投資泡沫論。
現場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形機器人從業人士告訴記者:“尤其最近,衝擊上市的企業比之前多了許多,業內整體的情緒也被推高了不少。資本看到了‘解套’的可能性,打消了一些疑慮。”
崔廣章告訴記者,過去的機器人只是“燒錢”的科研項目,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爲機器人產品掏錢。資金的注入,反過來也將加速技術和產品的進化。
估值邏輯主要看市場預期。陳建宇指出,當下融資熱是因爲大衆對機器人的預期很高。“未來,機器人的潛在市場是不可估量的。當一些重要進展和商業化出來的時候,行業預期還會上調,因爲可能性真的無限。”
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集團探索研究院副院長何曉冬告訴記者,他本人對人形機器人很樂觀:“只要產業開始走入用戶,特別是C端用戶,它的迭代速度就會非常快。”京東對具身智能的投入“肯定不會止步於此”。
“價格戰”與落地難題互現
這個極其年輕的行業,已經開始有“價格戰”的苗頭。
宇樹科技近日發佈起售價僅3.99萬元的R1人形機器人,殺入消費級市場。此前,鬆延動力的NOETIX N2人形機器人,標準版售價也探到了4.99萬元。
現場多位產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3.99萬元大概率是基礎硬件,綜合解決方案不會這麼便宜。“人形機器人最終必須要交付整體解決方案,得能幹活才行。”與其說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產品,3.99萬元更像是一個面向有開發能力的B端開發者的產品。
當被問及宇樹的價格是否會衝擊到其他機器人廠商,陳建宇說,目前人形機器人廠商面向的用戶不同,產品形態、規格、尺寸、重量也各異,因此可比性較低。“除非是和宇樹目標羣體高度一致的廠商。”
陳建宇也強調,擴規模和降本是應有的商業路徑,面向其他場景的機器人企業也都在逐步降低成本,以後機器人價格有效下降會是必然的。
雖然還沒到價格戰的程度,不過,未來隨着成本和技術門檻降低,產品功能和應用場景趨同,市場的同質化競爭會加劇,更要求人形機器人企業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儘早實現規模化。
歸根結底,產業的終局,也是最關鍵的難題是,人形機器人要商業化量產落地,走入尋常百姓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場看到,基本所有的人形機器人目前仍需要遙控操作,有的機器人“幹活”也比較簡單,拿取貨物的速度就像人類開了超慢倍速。
騰訊首席科學家張正友說:“具身智能的落地,不僅僅是一個算法問題,或者一個模型能力的問題,而是一個機器複雜、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挑戰,需要打通數據、訓練、調試、部署的全鏈條。從基礎模型到真機部署,每一個環節,都藏着不少‘坑’。”
其中,對3D世界的認知、機器人在仿真環境裡的操控等是大語言模型無法做到的,也是落地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張正友指出,具身智能模型和多模態模型的區別很大,以感知系統爲例,多模態感知中對圖像、音視頻、文本的感知已標準化,但觸覺感知仍未達到標準化的程度。
何曉冬告訴記者,雖然公衆對於人形機器人的預期已經一定程度上被引爆了,但真正要落地,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比如手部操作就比前滾後翻的難度大,自由度太多,力覺感知系統與視覺系統的配合也在逐步探索中。大模型本身與機器人的融合也不夠充分,比如雖然行業裡頻繁談論空間智能,但機器人進入房間、看一圈就知道誰在什麼地方,這件事也很難做到。
陳建宇則認爲:“現在離公衆期待的泛化程度還有一定距離,但是行業已經在路上,整套模型、數據、本體閉環的鏈路在打通,開始滾動起來了,接下來再結合商業化的閉環,這個飛輪就會滾動得更快,會進一步加速。”
一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雖然今年市場上有聲音指出機器人訂單量活躍,但其中可能並不全是“真訂單”。“當然我不否認在科研、商場展示等場景會有一定需求,但預計規模在百餘臺,並沒有到井噴式需求的階段。”
該名人士認爲,人形機器人的商用落地,會遵循先工業再家用的模式循序漸進。率先落地在工業場景,是考慮到即便目前機器人行動效率還有待提高,但能24小時工作的特性可以與之有所抵消。
崔廣章對此持相同觀點,他表示,產業裡也希望儘快實現工業場景的落地,進而推廣到家庭場景。“比如巡檢、安防場景的落地會比較靠譜,商業模式更好走通。”
“長期看,我們看好C端市場會是未來的主流市場,但也一定是最難突破的市場,因爲從安全性、互動性等多方面都要做到體驗最優。”該名人士認爲,2028年有望有更多人形機器人產品進入家庭場景。
張正友強調:“從技術角度來看,大家對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發展到什麼階段、什麼時候到來,心裡是很清晰的。過熱可能來自於公衆的期待,這個熱情對我們從業者來說是一件好事,對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給我們提供了更多試驗場。”
距離人形機器人的iPhone時刻,張正友預計還有三到五年:“具身智能只是在初步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在2018年講的是十年規劃。”
“最起碼,整個行業都在努力超過大家的預期。”陳建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