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掉入“高水平均衡陷阱”
爲什麼明代的中國任由自己變得閉關鎖國、停滯不前和抱殘守缺?歷史學家對此莫衷一是,但主流解釋是所謂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簡言之,當一個國家自認爲處於黃金時代時,它將停止對進步的關注。
美國顯示出正掉入這一陷阱的跡象。
爲什麼美國人恐懼未來,而中國人卻擁抱未來?
爲什麼美國人對人工智能和核電的態度遠比中國人消極?我們總想把問題歸咎於黨派意識形態,而且我承認有時這的確是問題的根源。但我認爲,最有可能的原因來自美中兩國近期的歷史。
美國自我們中的幾乎所有人出生以來一直是一個處於科技前沿的增長緩慢的國家。換言之,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風險比機遇更爲顯著。如果一切保持不變,他們將繼續富有安逸,如果發生某些變化,他們可能無法維持現狀。在這樣的環境下,害怕改變情有可原,因爲改變意味着風險。
在大多數美國人的一生中,技術進步一直是主要的風險來源。互聯網的出現讓百科全書推銷員和定期人壽保險推銷員失了業。來自日本的混合動力汽車給傳統汽車廠商帶來競爭壓力。翻蓋手機制造商被智能手機淘汰。電子交易使衆多“專業人士”變得多餘。凡此種種貫穿整個經濟的方方面面。
與此同時,在現代中國長大的人們擁有的是某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在他們的一生中,快速的科技進步徹底改變了他們自己以及周圍人們的生活,讓他們體驗到祖父母一輩難以想象的舒適和安全。
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很低。在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中,如果你的工作被機器取代,你通常可以轉而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如果你的行業被來自新技術的競爭摧毀,你通常可以去爲贏家打工,因爲大家都在十分迅速地擴大業務。
但我們討論的不僅僅是人工智能和核電。事實上,一系列至關重要的技術近期取得了革命性突破,並勢必在未來幾十年改變全球權力和財富秩序。而就這些技術而言,美國正在倒退,中國卻佔據了全球領先地位。
當然,我所說的是電氣技術。
過去幾年裡,我逐漸認識到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技術變革——那種百年一遇、甚至是人類歷史上僅有過數次的變革。
日益明顯的是,電能——而非燃燒能——將統治陸地和天空。因此,主導電氣技術的國家將統治21世紀的陸地和天空。人工智能令人驚歎,但是如果沒有可以由其指揮的無人機,它將無法贏得現代戰爭。
目前,美國正以顯著和災難性的方式在這場競爭中落後。當美國在能源結構中的電力佔比方面落後於歐洲和全世界的時候,中國卻已在這方面突飛猛進。
與此同時,由於其對電動汽車的接受程度超過了其他國家,中國目前正主導全球汽車業。中國還在電池、無人機等的製造方面佔據主導地位。
因此,儘管美國目前在軟件領域仍然具有競爭力,並且仍在古老的20世紀內燃技術方面擁有領先優勢,但在將定義本世紀有形力量的新興電氣技術的競賽中,中國將徹底擊敗美國。
鑑於這樣的嚴峻狀況,你會認爲美國將會奮力追趕。事與願違的是,美國卻在故意放棄這場競賽,以儘可能快的速度摧毀我們新生的電氣能力。
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大而美法案”長達1116頁,其中包括在諸如交通運輸等衆多行業大幅削減清潔能源激勵措施的內容。這是在故意把科技的未來拱手讓給中國。汽車業利潤豐厚且至關重要,但在無人機面前卻相形見絀。如果美國製造不了電池和電機,也就製造不了無人機。而如果你製造不了無人機,就無法贏得現代戰爭。
在幾個世紀之後,情況已完全相反。作爲領導西方的文明,美國正對將重塑全球權力版圖的新發明嗤之以鼻。我們事實上正在淪爲一個恐懼科技的文明,只關注瑣碎的內部衝突,並沉迷於回憶自己偉大的歷史成就,哪怕另一個文明正在擁抱未來。(編譯/曹衛國)
本文由香港亞洲時報網站5月20日發表,原題爲《美國正在經歷它的“明代時刻”》,作者是美國經濟與時事評論員諾亞·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