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持股之後 Intel獲得豁免原本晶片法案多項要求
在美國政府正式入股Intel之後,這家晶片業者不僅獲得新的資金挹注,也同步免除原本晶片法案裡的一系列限制與要求。此舉不僅代表美國政府進一步深化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掌握,同時也讓Intel在推動新世代製程與擴建產能的過程中,能擁有更大的操作彈性。
根據華爾街日報與路透新聞報導,Intel在最新文件中確認,未來將不需要再遵守部分晶片法案原訂的進度檢核與政策規範。
過去Intel必須向美國商務部提交專案進展,並且分階段取得補助資金,如今只要能證明已經投入約79億美元於相關計劃,即可獲得資金支持。Intel也表示,迄今支出已達78.7億美元,等於幾乎符合標準。
同時,Intel也不再需要將專案現金流的一部分回饋給政府部門,亦免除多項與工作流程相關的附加條件。不過,Intel仍被禁止將補助資金用於分紅或股票回購,以避免補助淪爲財務操作工具。
這次政策調整的核心原因,在於美國政府不再僅是補助者,而是成爲股東。先前,川普總統直接要求Intel執行長陳立武 (Lip-Bu Tan)辭職,但最後的會面談判卻轉爲協議。
最終,Intel以「換取保住領導職位」的方式,促成美國政府斥資89億美元,並且取得Intel約10%股份。其中,57億美元來自原本晶片法案預算,其餘32億美元則屬於安全核心國安計劃 (Secure Enclave)。
目前,美國政府已經先行撥付57億美元資金給Intel,加上先前核發的22億美元補助,總計對Intel的投入已經超過111億美元。對於美國而言,這不僅確保晶片製造供應鏈更緊密地掌握在國內,同時也藉由持股確立對關鍵企業的直接影響力。
外界認爲,這項轉變展現美國在地緣政治競爭下,對半導體自主的決心。透過成爲Intel的重要股東,美國政府不但能加速晶片製造迴流本土,也能避免企業因短期營收壓力而偏離長期戰略目標。
至於Intel,則在獲得資金與政策支持後,更能集中火力推動新制程研發與晶圓廠建設。
隨着晶片法案原本的框架被鬆綁,Intel的發展將更直接與美國政府利益綁定。未來,這種「政府持股+產業補助」的模式,是否會複製到其他半導體企業,將成爲業界關注的下一個焦點。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