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策界會怎麼看大罷免結果?
▲大罷免的「國內」、「地方」性質,並不意味者美方不會重新評估臺灣政情。(示意圖/達志影像)
●文/US Taiwan Watch: 美國臺灣觀測站
臺美關係在安全合作深化及貿易談判的關頭,發生了大罷免運動並沒有成功的狀況。這場對臺灣政治發展影響深遠的政治運動,對臺美關係會有什麼影響?
罷免非大選 非國家層級議題的公投首先,罷免和選舉不同,是相對特殊罕見的民主實踐形式。所以在罷免選舉過後並沒有如過往總統大選後收到美方的聲明表態。這當然與罷免選舉主要關乎地方民意代表的去留有關,而美國政府或國會議員一般也只會就全國一級選舉表態。
這樣的性質可能也會部份影響美方對大罷免的「地方選舉」定位,而地方選舉從美方視角會更從地方事務或經濟角度理解,而不會視爲是對國家定位、國安事務或外交政策的公投。再加上美國畢竟是有將近250年的選舉實踐,不會沒有觀察到大罷免主要發生在藍白優勢選區,而在這樣的選區要罷免現任官員本來就難上加難。
最近的例子就是2021年的加州州長罷免案,當時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因經濟表現加上疫情疊加的衝擊受到罷免選舉挑戰。但最後紐森還是得到61.88%的不同意選票保住職位,罷免方無法重現2003年戴維斯(Gray Davis)被罷免,共和黨籍的阿諾取而代之。當時成功罷免的關鍵也還是戴維斯加徵牌照稅這樣的經濟議題引發的民怨。所以雖然臺灣的大罷免運動以「反共」爲號召,但美方可能還是從國內政治角度去理解這場運動,對臺政策既定的進度不會受到影響,因爲臺美關係的互信互動已經成熟到不受雙方國內政局變化的影響。臺美合作持續穩健 政局變動有效「區隔化」大罷免的發展若從去年5月開始起算的話,期間除了經歷了賴清德政府剛上任的蜜月期,其實也經歷了美國總統大選、政府交接期、甚至川普政府的百日。在大罷免運動收集連署書期間,也遭遇了川普公佈對等關稅的衝擊。
但民進黨政府面對種種挑戰仍然穩健與兩屆美國政府合作,對美關稅談判也未受大罷免運動影響。美國拜登及川普政府就算面臨政府換屆人事改組、組織精簡,也還是持續耐心與我方談判。可以理解爲臺美官方互信充份,彼此展現誠意,也對互惠有期待。
所以臺美關係可以和政局變動「區隔化」(compartmentalize),甚至關稅議題也可以和臺美軍事合作區隔。後者從近期美國國會一系列強化臺灣對中嚇阻能力的法案、軍事演習的從旁協助、以及軍售提案持續推動可見。
然而大罷免的「國內」、「地方」性質,並不意味者美方不會重新評估臺灣政情。
▼民進黨政府面對種種挑戰仍然穩健與兩屆美國政府合作,美國拜登及川普政府就算面臨政府換屆人事改組、組織精簡,也還是持續耐心與我方談判。(圖/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美方洞悉臺立法院狀況 在野黨可能將直接面對美方溝通及壓力首先,無論是媒體報導或是參議員蘇利文(Dan Sullivan)等政治人物表態都可見,美方從政府到國會,都已經關注到藍白掌握的國會對臺灣國家安全的巨大影響力。
當美方對賴政府提出「17條」等防止中國勢力滲透的措施表示樂觀其成時,路透社也曾報導美方官員在與國民黨代表交流時,表達在國防議題上要國民黨「別礙事」。
如果藍白國會議員持續透過立法權在國安甚至經貿議題掣肘,未必會有「藍白亂政,民進黨政府概括承受美方壓力」的狀況,但可以想見美方會有別於對完全執政的蔡英文政府的對臺工作模式,而將國民黨及民衆黨等掌握國會的在野陣營視爲承擔臺灣治理責任的重要一方。
換句話說,美方會更重視對藍白陣營的溝通工作,對於藍白陣營的座位若有異議,也會更清楚表達。這也是將執政及在野陣營另一個「區隔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區隔化?在去年臺灣大選後,即有評論將賴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朝小野大比較,而在扁政府期間,也發生在野黨掌握多數的國會杯葛對美軍購的困境。然而當時美方無論是官方或是武器供應商,對臺灣的不滿有部份也對準了宣稱不搞「軍備競賽」的扁政府,甚至給美方觀察者留下臺灣「不致力於建軍備戰」、「只期待美軍協防」的印象。加上當時美中接觸時期的脈絡,使得民進黨政府須概括承受美方壓力。
然而時過境遷,美中關係已從反恐夥伴變成戰略競爭甚至對抗。美國也開始意識到中國在自家及全世界的影響力滲透,包括對臺灣政界及社會的統戰攻勢。加上賴清德總統承諾將國防預算增加至GDP的3%,民進黨政府經過9年執政也與美國兩黨政府有相當合作經驗。
反觀在野陣營雖仍積極對美方政策界進行說明工作,但過去一年在國安議題的立場與執政黨的巨大差異,也已經被美方關注。美方對臺灣朝野陣營的「區隔化」溝通,也有其必要。雖然國民黨一直標榜自己能與北京維持溝通管道的,也一直指責民進黨不與在野黨溝通。甚至也有國際學者跟進要求民進黨政府要致力與中國及在野黨對話,甚至不惜要放棄臺獨黨綱以及接受「九二共識」。然而在美中對抗的脈絡下,在野陣營與中方的溝通管道未必如馬英九時代標榜的那樣,是作爲美中溝通橋樑的「資產」。
大罷免過後,美方可能會要求在野陣營爲臺灣安全及推動臺美共同利益負起更大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會僅止於在野黨代表對美方官員議員學者的戰略溝通,而是會要求在野黨國會議員透過實際法案推動支持其「親美」立場。因此我們認爲,在野黨很可能將直接面對與美方的溝通甚至壓力。不過,在經過美國國會聽證會直接點名國民黨玩危險遊戲、行政官員以路透社放話叫臺灣在野黨「別礙事」之後,在野黨們還敢直接刪除國防外交的預算嗎?我們是沒有很樂觀就是了。很快就要來臨的國防特別預算,我們馬上可以來觀察在野黨們選擇的路線。
▼在野陣營雖仍積極對美方政策界進行說明工作,但過去一年在國安議題的立場與執政黨的巨大差異,也已經被美方關注。美方對臺灣朝野陣營的「區隔化」溝通,也有其必要。(圖/記者屠惠剛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US Taiwan Watch: 美國臺灣觀測站」,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