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發中心 聚焦生產線優化

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右)6日與賴清德總統舉行記者會,魏哲家強調,他只要求公平,臺積電不怕競爭,就算沒補助也不怕。(杜宜諳攝)

臺積電赴美設立研發中心,引發市場疑慮,認爲將成「美積電」的關鍵,董事長魏哲家6日強調,臺、美兩地研究中心有差異性,在臺灣現有1萬人,美國則將成立1000人團隊,在美主要研發目的是要讓美國產線可以持續前進、不用每件事都回臺灣請示,有更多的自主權;至於臺積電本身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會因爲擴大美國投資而消失。

魏哲家解釋,「真正的研發中心(Mother Fab,母晶圓廠)」與「研發中心」是有差別,臺積電在技術開始生產後,還會自己努力繼續研發前進,「我每個生產線在做製程改進的人員,就是研發」,這是臺積電最大的優勢,所以美國的研發中心,就是要買多些機器讓它能自己研發往前進,透過自己力量來優化製程。

在生產流程上,臺積電也有自己獨家進步方式。魏哲家以2奈米爲例,臺積電是把它交到一個Mother Fab,要有大量生產的準備步驟,會把一個技術優化,但因爲量不夠大,所有技術必須經過量的考驗,技術纔會完整,再交給生產線,生產線從優化地方拿到技術,還要再改進。

魏哲家表示,臺積電改機器之後,底下的管路全部都要改,就算真正開始生產,也還改,纔有能耐把1個生產線,擴展到2個生產線、擴展到3個生產線」,從生產流程的不斷優化,就可以知道臺積電本身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會因爲擴大美國投資而消失。

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指出,感覺臺積電的中介節點,都是由晶圓廠部研發改進的,這部分解釋得太詳細,若被川普、美國商務部聽到可能會不爽,因爲真正的研發中心要外移美國,才能讓美國的半導體制造再次偉大。

半導體業內人士則指出,其實臺積電的全球研發中心就在新竹寶山,主要負責臺積電的先進技術,技術藍圖、新材料的實驗,再到後續的技術架構,試產後找尋問題再重新調整,直到符合效益後纔會落地到晶圓廠,在臺灣穩定量產後,纔會到海外生產,美國雖然也是研發中心,但主要還是負責美國的產線,所以外界暫時不用多慮。

另有半導體業者分析,美國研發中心將作爲良率爬升、或進行高度客製化產品,美國廠研發團隊對比新竹全球研發中心,從人數來看,規模並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