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甩不掉財政大包袱 川普推動結構改革左右債市前景 Ft.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投資人撤出美元資產,長天期美債不再是安全避風港」,甚或美國有「第三世界化」的說法,幾乎已是川普政府大揮對等關稅以來的金融市場主調。6月14日(週六)晚間7點首播的工商時報【市場觀測站】PODCAST節目,來賓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指出,不僅先前10年期美債殖利率走升、債券價格下跌,近月來新臺幣兌美元匯率轉強,國人的美債部位面臨雙重損失,「賣出」的聲浪才愈來愈大。
林建甫指出,全球化和金融化是維持美元地位的兩大因素,而目前兩個因素都在發生變化,「逆全球化」和「去金融化」使得美元地位向美國經濟地位收斂。而近年的美元超發及美債持續增加,令其內在價值趨於下降,越來越多的國家對美元的信任度也逐漸減低。
就中期的觀察,例如拉長十年期爲區間,林建甫的看法實際上較爲正向。他指出,此區間推估中存在一些「假設條件」,主要圍繞在川普政府正在推行的改革,如企業減稅、促進在地投資等等結構調整,以減少政府支出、稅收增加,達到美國經濟將變好的目標,在這些假設條件之下,未來十年的美國狀況,應該是會往不錯的方向發展,不會只朝國家破產的角度思考。
扼要說,美國目前的國債總額36兆美元,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25%,川普政府正在參衆兩院審議的「又大又美」法案(The One Big Beautiful Bill),一旦進程順利,還是可以正面看美國債市的未來十年光景,以歐、亞央行爲主的美債海外投資人,規模超過8兆5000億美元,仍未改變美國公債能穩定外匯儲備的認同,並肯定市場的活絡性。
林建甫指出,美國的財政政策長期處於高度政治化的決策架構,美國政府長期入不敷出,不僅是經濟政策的結果,也與政治結構、社會制度與全球經濟環境密切相關。雖然如此,每當財政赤字擴大,國會便需就債務上限進行協商與調整,也凸顯債限爭議幾乎已是例行公事,以及美國財政紀律上的制度掣肘。
川普政府上任來持續推動政府債務改革,除了逼迫聯準會降息以圖減少債務利息支出,今年2月17日衆議院以微弱多數通過一項預算決議,計劃在未來10年內美國減稅4.5兆美元並削減聯邦支出2兆美元,並且將債務上限提高4兆美元。這項被川普稱爲「美麗決議」,以解決債務上限問題。「又大又美」法案也是另一項,5月22日衆議院通過,現提交聯邦參議院審議。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評估,此法案在未來十年將令聯邦政府債務從現時的36.2兆美元再增加3.8兆美元。美國稅務基金會則估計法案將在未來十年增加約2.6兆預算赤字,創造逾98萬個就業職位,稅前工資增加0.05%,年度GDP增長0.8%。
美元、美債都在今年觸及結構性調整,市場對其反映激烈,林建甫提醒,包括臺灣在內,各國央行長期來把美債當作低風險部位,卻有過度集中的風險。中國人民銀行近年來基於風險分散的考量,減持美債部位、增加數位人民幣的全球使用場景,這對臺灣的央行和一般民衆都是很好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