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哨兵」洲際飛彈延宕4年 成本暴增、技術遺失雪上加霜
美國義勇兵三型飛彈發射井。(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空軍「哨兵」(Sentinel)洲際彈道飛彈計劃持續延宕,首次飛行測試原定於2023至2024年進行,後來延至2026年,如今已無明確時程。美國國會稽覈處(GAO)指出,相關測試預計推遲至2028年3月,整整落後4年。計劃成本自2020年起暴增81%,每枚飛彈造價從原先預估的1.18億美元(約新臺幣35億元)飆升至1.62億美元(約新臺幣48億元)。
軍事觀察(MIlitary Watch)報導,哨兵是自冷戰以來西方首款新研發的洲際飛彈,將用來取代服役逾半世紀的「義勇兵三型」(Minuteman III)。美國戰略司令部(Stratcom)司令李察(Charles Richard)先前指出:「不能再延長義勇兵三型的壽命,它已經超齡了,很快就會到了根本做不到延壽的程度。」 。
李察也警告說,現有武器庫中的飛彈已經過時了連原始的開發、設計師都已經過世了,工程師甚至遺失了一些必要的技術檔案。美方等於失去了許多洲際飛彈研發經驗,這也被視爲進度停滯的主因之一。2024年6月,美國空軍更因「喪失信心」撤換計劃負責人克萊格上校(Charles Clegg)。
與此同時,中國、俄羅斯和北韓持續強化自家飛彈戰力,中俄已部署具洲際打擊能力的高超音速武器,北韓則於2024年將該技術導入中程飛彈,預期未來也將應用於洲際飛彈。
衆議院撥款委員會當時表示,它「震驚地得知」了該計劃的成本大幅增加。 當時預計2020年每枚導彈的成本爲1.62億美元,而最初預計僅爲1.18億美元,成本超支發生之時,又正好是空軍支出相當緊繃的現在。
美國空軍正面臨多項優先軍備支出,包括兩款新型轟炸機、繼續採購和維護F-35A機隊、開發F-47新戰機、預警機(AEW&C)與新一代加油機等,使得哨兵計劃的財務壓力與延宕問題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