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預算增 朝野僵局雪上加霜
(圖/本報系資料照)
因應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發動無差別關稅懲罰行動,賴總統14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會後記者會中他重申將加強與美溝通、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戰略伙伴關係,並首度承諾,爲展現「臺灣保護國家的決心」,將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3%以上的目標」。預估臺灣國防預算8000億元的時代將很快就會來到!
根據財政學者估算,今年的GDP總值將約爲26兆4493億元,以此估算,GDP的3%爲7935億元,那麼2026年度國防部的年度預算較之今年,將至少增加1400億;2027年度的軍費更將高達8255億元,國防部年度預算將較今年增加2689億元。
賴政府今年編出了一個高達3.1兆元的史上最高總預算,經在野黨刪減後爲2.9兆元,這個金額仍然是有史以來最高的總預算,但民進黨政府嫌太少不願接受,因此目前朝野仍在協商、拉踞中。
按賴清德14日的說法,國防預算還要比今年再增加至少1400億元,那就必須再編列更高的總預算;今年2.9兆元的預算規模已令朝野持續爭議、政局動盪,實在難以想像繼續提高總預算會在政局和社會投下什麼樣的變數。
若賴政府不能提高總預算,則只能在不同部門間調整,減少其他部門的預算以轉移到國防預算。但這也很不容易,因爲有些預算有法定比例,不可任意挪動,如教育經費,再者,面對已進入超高齡及少子化的社會,社福及衛福相關計劃也不能隨意刪減。所以賴清德宣示國防預算佔GDP3%的目標,很可能是搬石頭砸自己腳。
其實,單純就國防支出本身來說,只是增加預算且把增加的錢大量採購美國武器,也不是個好主意。徒有武器並無法進行防衛,還必須要有人操作,目前臺灣防禦能力最大的挑戰還未必是武器不夠多、不夠好,而是願意從軍的人太少。
其次,臺灣一直積極花錢對美進行軍事採購,但老美或因生產不及或因其他考量,長年大量延遲交付臺灣武器,金額已高達6554億元。臺灣那麼努力跟美國人買軍備,但老美若無法按時交付,那賴政府提高國防預算是在提高心酸的嗎?
川普過去多次呼籲臺灣應該要將國防經費增加到GDP的10%,各界都認爲不可能,當然這可能只是川普喊價的手法,不過即使是佔GDP的3%,之前就有專家預估將對其他內政產生預算排擠效應,不可不慎。如今行政、立法部門對114年度總預算的爭議還未解,賴總統在未和在野黨協商前就宣示這張大支票,雖未提出具體時間表,但要兌現顯然是高難度,總預算之爭只怕會越演越烈。(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