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商的關稅困境:預付款多了,議價空間少

“你知道狼來了的故事嗎?”

一個45歲的美國商人羅伯特,試着用中文和人人皆知的伊索寓言,來解釋他最近的經歷。“就像是美國的關稅政策,一直說‘狼來了’,一直沒來。”

美國時間4月2日,美國宣佈推行“對等關稅”。8天后,美國宣佈對部分國家暫緩90天實施,對中國的關稅則是累計提升至145%。4月15日,美國白宮最新聲明,對中國部分商品的關稅累計高達245%。

關稅成爲“數字遊戲”的另一面是,全球商人原本構建的生態鏈被阻斷。

有越南工廠主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段時間暫時停工等待;也有美國的採購商寧願支付違約金,也要把訂立合同取消。

“(關稅)肯定會有影響,但不可能不去解決。”

羅伯特來自那個掀起關稅戰的國家——出生於美國波士頓,妻子是中國人,從事餐飲行業的設備貿易。按照他的經驗,不管關稅豎起的高牆有多麼厚重,中美之間的貿易都將會存續。

這一次,他用“瘋了”來形容被特朗普打破原有的國際貿易平衡。“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支撐了美國的經濟。本來好好的,不知道爲什麼要弄成這樣……瘋了……”

關於關稅的討論仍在持續。美國時間4月22日,特朗普表示對華關稅將從145%“大幅降低”。

羅伯特不知道這場拉鋸戰究竟會持續到什麼時候,“但生意還得繼續”。

生意還得繼續

和羅伯特說的一樣,許多美國客商早已在常年累月的時間裡形成了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尤其是在2020年,當美國本土陷入停滯之時,大多數從中國發出的集裝箱、大小包裹仍源源不斷地運往這裡。

羅伯特說,大抵是從那時起,中國製造從過去的廉價標籤擺脫,對像他這樣的美國人來說,中國製造贏得了很多信任。

正因如此,即便美國針對中國一再加碼關稅,羅伯特和他的幾位朋友依舊在4月抵達中國,計劃進行採購。這段時間頻繁走訪了一些廠商,他發現,不論是中國廠商還是美國商人,都各有顧慮。

有美國的商人朋友託他來實地瞭解,從中國廠商那看看是否有應對高額關稅的辦法。“有朋友已經因爲關稅,暫時取消了訂單。也有的因此被迫停工了。”

而羅伯特發現,多數中國廠商對自己的產品充滿信心,也不相信與美國客戶的生意會輕易受到關稅影響,但還是做足了準備,包括在部分商品寫上“可內銷”的字樣,爲貨物提供更多銷售渠道。

這些天走下來,羅伯特的直觀感受是,部分廠商對自己這樣的美國商人的訂單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便羅伯特強調自己是帶着訂單而來。

“我需要在中國找到一個穩定的小家電供應商,提供包括餐飲店所需的用具和一些展示貨架。”他算了一下,訂單總額接近百萬元人民幣。

但他要重新面對洽談方案。“以前,訂單的預付款最低是20%左右。現在,很多運往美國的商品,訂單要求的預付款都是50%。還有,能夠議價的空間變少了。”

但生意還是要繼續。商人逐利,無關國籍與膚色。

“再過幾個月就是旅遊季。要是因爲這耽誤了美國那邊朋友的生意,這影響可太大了。”羅伯特算過賬:商品要加上關稅,這裡被壓縮的利潤空間,就從其他地方賺回來。羅伯特沒有明說的是,這些多出的成本,承擔的可能是最終買單的消費者。

他對自己的生意還不算太擔心,“我們採購的訂單量也就是百萬級別,應對辦法無非就是看下如何把訂單拆分,再運出去,影響可能不算非常大。但對於那些真正的大企業來說,那是真的頭疼”。

羅伯特曾做過大型商超樂購的貨架生意。他說,像是樂購、沃爾瑪這樣的企業,許多設備都是從中國進口,每次的採購量都是接近千萬元級別,在如今的關稅政策下,對這類企業的影響會很大。“如果美國政府不及時調整政策,企業肯定會反對的。”

這不能實現“美國製造”

事實上,在美國的反對關稅聲音越來越多。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4月23日,美國紐約州、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伊利諾伊州、緬因州、明尼蘇達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岡州和佛蒙特州在美國國際貿易法院提起訴訟,試圖阻止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實施,並尋求法院宣佈其新關稅政策是非法的。

此前,據第一財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紐森在當地時間4月16日發表聲明稱,加州將起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國實施廣泛關稅的行爲。而在10天前,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則在公開採訪中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有史以來給美國經濟造成的最大自殘傷口。

普通人對關稅的反對,則是落在每一個具體的商品上。

羅伯特說,兒子即將升入大學,但許多教學設備都是中國製造的。如果按照新的關稅政策,那學費必然會有所漲幅。更爲重要的是,關稅政策將推高普通民衆的日用品價格——一件原本售價30美元的衣服,加上稅,售價可能會達到50美元。“這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

羅伯特記得,在2018年的關稅調整中,美國對中國的部分產品施加了更嚴格的進口限制或高額關稅,他身邊就有美國客戶把訂單轉移到了日韓。但把成本一覈算,日韓企業給的訂單價格還是比中國高30%。

最後,這個美國客戶還是把訂單送回了中國。

美國客商感受更深的是,即便是關稅增加,中國製造的優勢仍然是無法消除的。

羅伯特的另一位朋友勞裡,曾經去廣州某工廠實地考察過,他說這些工人制作服裝的工藝,是東南亞國家許多工廠無法達到的。

“中國工廠對‘交貨期’非常在意,只要確定好時間,廠商就會努力完成,有時候爲了趕工期,甚至是不惜成本增加人手來完成訂單。而在等同的訂單數量下,東南亞工廠交貨要2個月,中國的廠商只需要1個月。”

從事外貿多年,對價格相當敏感的他們都知道,此番關稅政策的目的是讓製造業回到美國,但他們都認爲,這相當難。

首先是成本。他們計算過,如果在美國設立工廠,每名員工的月薪在3000—4000美金之間,換算成人民幣是2萬—3萬不等。但高薪資並不等同於高效率,美國工人通常一到點就下班,如果要加班,工廠需要給出雙倍時薪。換言之,月薪還得繼續增加,工廠的成本也會相應增加。

還有本地運輸費用。羅伯特說,美國一些物流企業給出的國內報價,這個數字動輒超過商品從中國或東南亞運往美國的費用。“這非常不合理!”

勞裡說,目前他知道的情況是,比如做汽車配件的美國企業,此前爲了繞開關稅的影響,要先把訂單發給其他中亞國家,再通過中亞企業把訂單轉給中國工廠,以貼牌方式生產,完成後再運到中亞,才最終回到美國。

但還能不能這麼做,勞裡也不知道,“美國對其他中亞國家也要加關稅,比如越南的關稅也提到了46%,雖然暫緩了,但誰說的清楚”。

在勞裡和羅伯特眼裡,如此高額的人力成本和關稅豎起的高牆下,要重振“美國製造”,這是一道無解的經濟題。

勞裡說,現在美國的年輕人都不願意進廠上班,何談重振製造業,“要實現製造業迴流,這根本不是一個短期可以實現的目標”。

後悔當初投過的選票

不論是勞裡或是羅伯特,他們都在期待這場關稅拉鋸戰能儘快畫上句號。

“感覺自己被‘振興美國’的口號騙了,有點後悔。”與勞裡交談中,時代週報記者發現,在去年美國大選時,勞裡和他身邊不少朋友都將手中的選票投給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現在回憶起來,勞裡直言,像是“自己殺死了自己”。

“其實我們都說不清楚特朗普的具體競選政策和目標,可能都被他那些‘振興美國’的口號給騙了。”如今,當特朗普揮舞着關稅大棒時,勞裡和很多人一樣,被打懵了,一時陷入了迷茫。

羅伯特沒有沉浸在這種迷茫的情緒裡。

本來就崇尚及時行樂的他,一半時間在美國,一半時間在中國,他現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接着維持這種“手中有單,兜裡有錢”的生活。

“等吧。”羅伯特說,自己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耐心等,他相信國際貿易會有迴歸秩序的一天。

4月19日,羅伯特已經選定了供貨商,將在月底前往工廠做最後的考察,如果一切順利,就會簽下合同。那天晚上,他還叫上了幾個美國朋友,來到一家中國餐館小酌一番,當作近段忙碌工作後的暫時放鬆。

三天後,他看到新聞說,美國三家主要零售商的首席執行官前往白宮與特朗普會面,討論美國關稅政策對其以進口爲主的商業模式可能帶來的影響。隨後,沃爾瑪CEO道格·麥克米倫對外發布的聲明裡,聲稱與特朗普進行了富有成效、建設性的會談。另據中新網報道,特朗普在當地時間4月22日表示,將“大幅降低”對華關稅。

“像是一場反反覆覆的鬧劇。”羅伯特說,自己沒法預計關稅戰的結果會如何,但是他深信,與中國的生意不會停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肯定有生意存在”。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

作者:傅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