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專欄》關稅戰無法減少美國貿易赤字
依據川普4月16日最新公佈數字,美國將對中國產品加徵245%關稅,中國則於4月11日時宣佈以125%關稅回敬,且不再奉陪加碼。(示意圖/Shutterstock)
美國在過去25年來一直都持續是貿易逆差的國家,去年(2024)貿易逆差創下9200億美元的年度最高紀錄,今年1月的逆差金額1311億美元也繼續創單月新高。姑且不談美國總統川普啓動關稅戰的真正動機,但至少表面上他多次陳述是爲了消除不公平競爭所帶給美國的貿易逆差。在討論關稅戰是否真能減少美國貿易逆差的問題之前,先探討一下美國究竟爲何會陷入長期貿易逆差的困境。
川普第一任2018年開啓美中貿易戰之時,美國的年度貿易逆差爲6210億美元,其中4200億美元爲對中國的逆差。6年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雖降至2950億美元,但美國貿易逆差總額卻提高至去年的9200億美元。這是典型的「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效應,也就是美國雖然減少了對中國的逆差,但卻只不過是轉而從其他國家進口,因此對於降低美國整體貿易逆差,並沒有幫助。
不僅如此,站在希望打擊中國出口(及經濟)的角度來看,雖然中國對美國順差確實是下降了(自2018年的4200億美元下降至2024年的2950億美元);但中國對全球的貿易順差總額,6年來不減反增(自2018年3520億美元增加至2024年的1兆美元之歷史紀錄)。檢視這些數字,就可看見川普第一任的關稅戰其實做了白工:美國繞過中國改從其他國家進口,中國則繞過美國出口至其他國家,而且美國整體貿易逆差繼續惡化了48%,中國整體貿易順差卻持續增加了184%。
川普1.0關稅戰無法減少美國貿易逆差,甚至川普1.0美中貿易戰的勝負輸贏,也不言而喻。不論當時關稅戰1.0或是今天的2.0,在這場互相加徵高額關稅的角力賽中,一個關鍵的問題點在於,誰是較有彈性的一方?是中國比較容易找到其他國家代替對美國的出口,還是美國比較容易找到其他國家供應商,取代自中國的進口?
關稅戰無法減少美國貿易逆差,最主要的原因是貿易逆差其實是一個國家總體經濟結構的結果,而非原因。因此想要解決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還是須從總體層面着手。總體經濟學最基本的公式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貿易順差恆等於這個國家總生產與國內總需求的差距,而國內總需求(也就是俗稱的內需)包括民間消費、民間投資及政府支出等三大項。
因此,若一個國家的生產能量超過這個國家所有的民間及政府需求,就會有超額的產量對國外淨輸出,也就是創造貿易順差的基本條件。反之,如果生產能量無法滿足國內消費、投資及政府支出等需求,則這部分的需求將藉由淨輸入來彌補,也就是會呈現貿易逆差的狀態;而美國,就正是這樣一個國家的代表。
其次,總體經濟學入門的第二條恆等式,告訴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一個國家的貿易順差,等於這個國家民間及政府部門的淨儲蓄:也就是「民間儲蓄減去民間投資」,再加上「政府收入減去政府支出」的總和。從這個角度觀察,美國儲蓄率佔GDP比重遠低於中國、德國、日本等長期貿易順差國 (依據世界銀行2023年數據,美國18.7%,日本24.6%,德國25.7%,中國44.4%);美國之所以長期貿易逆差的原因,也因此十分清楚。
尤其過去20幾年來美國政府入不敷出,財政赤字愈來愈大,政府部門淨儲蓄的負值更不見收斂;因此若真要消除美國長期貿易逆差,削減美國政府財政赤字,纔是正辦。川普打算將自關稅戰所新增而得的稅收,用來彌補美國企業及個人所得稅減免的缺口;屆時若造成美國政府財政進一步惡化,則改善美國貿易赤字的目標,也就將更加遙遠了。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