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等關稅”影響全球市場,但也無需過分悲觀

孫長忠(清華大學全球私募股權研究院研究員)

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兩項行政令,正式宣佈早已預告的全面“對等關稅”政策,對所有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徵收至少10%的關稅;對與美國貿易逆差最大的大約60個經濟體加徵額外稅費;對特定產品,此前宣佈的汽車和鋼鋁關稅維持25%稅率不變,不受“對等關稅”的影響,木材、製藥等打算設立專項稅的也不在其中。加拿大和墨西哥繼續保持原定的25%,不再有額外關稅,符合美加墨協定的商品繼續受到豁免。

這兩個月來,美國及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就是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現在終於官宣落地,但上述把“全面”和“對等”結合在一起的政策,無論是範圍還是強度都超過了人們的預期,甚至有分析稱超過了上世紀30年代的關稅水平,自然對全球市場造成重大打擊,帶來劇烈動盪。

有觀點認爲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經濟金融由此面臨空前風險,全球化將會結束,全球貿易體系面臨重塑,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甚至滯脹概率增加。

就不確定性而言,上述政策官宣首先消除了最大的不確定性,儘管理論上存在遭到報復後再升級反報復的可能,但目前看這一可能性不大。特朗普的一貫“打法”就是先極限施壓,然後再談判調整,也就是他做生意的“漫天要價”和“落地還錢”,這次也不會例外,仍在保留談判空間。美國財長貝森特稱目前公佈的“對等關稅”會是個“上限值”,是最高標準,各國可以跟美國談,互相降低關稅。

下一步,不確定性將從政策制定轉向政策實施和談判、博弈、調整環節,可從國際反應和美國國內反應兩個方面觀察分析。

國際上廣泛反對毫不奇怪,但大多是反制和談判兩手準備,有的此前就一直在非正式溝通談判。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對美國加徵進一步關稅的決定感到遺憾,準備好對美國的關稅作出迴應,如果談判失敗,將採取反制措施。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表示歐盟仍有時間就美國關稅問題尋求“談判解決方案”。日本、韓國表示謹慎應對,泰國、挪威表示將繼續推進談判,澳大利亞、馬來西亞不考慮報復,以色列則直接取消了對美國產品的所有關稅,實現零關稅。

美國國內也存在一定的制約力量。歷史上通常總統就職後的3~6個月是新政策蜜月期,媒體和公衆會保持觀望和包容,國會也不過度阻撓。但如果推行的是破壞性政策,隨着時間推移,政策破壞性結果顯現,阻力會越來越大,直至中期選舉達到高峰。一旦美國經濟面臨實質性損害,國會不滿升溫,不支持率大幅上升,特朗普就會有所妥協退讓。這次特朗普挾選舉大勝餘威,又擁有共和黨控制國會兩院的優勢,憑藉自己一貫行事作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已經引起了一些美國國內甚至黨內反對,上述全面“對等關稅”政策或將遭到更多反對。

4月2日美國參議院以51票對48票通過一項法案,要求終止美國總統特朗普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對加拿大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儘管由於受到共和黨控制的衆議院阻止,且總統擁有否決權(除非國會兩院均以三分之二多數票推翻),該決議案的通過只具有象徵意義,但4名共和黨議員投票支持民主黨已經說明問題。更有甚者,民主黨參議員科裡·布克在國會打破紀錄演講25個小時零5分鐘,專門抨擊特朗普,火爆全網,收穫3億點贊,也是個標誌性、現象級事件。這一趨勢發展下去,必將對特朗普形成有力約束,其施政行爲及不利影響或可受限。

另需說明的是,特朗普政府施加的上述高關稅其實只針對美國貿易的一小部分,這次關稅政策雖然聲勢浩大,但其實際影響可能沒想像中那樣廣大,加之企業採取各種應對措施,努力延緩降低關稅衝擊,其經濟影響也不至於太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