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亞新霸權 臺灣的付出
(圖/美聯社)
韓國總統李在明訪美時,儘管行前做足對美國輸誠的功課,詎料川普仍提出把駐韓美軍基地主權讓渡給美國的要求,也透過幕僚重提駐韓美軍支援半島以外的軍事行動,無論是否針對臺海局勢,都透露美國印太戰略部署在當前缺錢又缺人的情形下,已橫下心且不耐煩,間接證明川普的對外政策已非單純「關稅」施壓,經貿和軍事的兩手威嚇和脅迫是交織推動,新的東亞霸權主義正在涌現。
同爲東北亞地緣戰略重點的韓國和日本,二戰後的社會秩序雖主要依靠美國恢復,但本質存在甚大差距。日本作爲戰敗國,是在麥克阿瑟主導的《和平憲法》限制下重塑政治體制,昔日「軍國主義」思想成爲隱晦又曖昧的狀態,駐日美軍適度運用這種「新明治維新」之後順從美國的武士道,對區域內其他潛在對手進行戰略博弈。
至於韓國雖爲主權國家,但在美國駐軍始終藉故拖延歸還軍隊指揮權的前提下,性格剛烈的韓國人民等於少了最根本的實際武裝力量,尤其烏山、羣山兩座基地均爲韓國長年的戰略重鎮,數十載來衛戍京畿道、扼控第一港都的涵義不容小覷。
而今這種和美國的矛盾很快在白宮威逼下,讓青瓦臺當局陷入困局,不止於中美選邊站的表態而已。
環顧歐巴馬時代提出「重返亞太」以來,美國的西太軍事部署戰略,明顯反映在本區域駐防美軍的演習性質,從傳統年度定期訓練,發展成帶有目的性的「多國聯合協作」,不外乎就是針對中共對大陸周邊領土海空疆域的聲索,美國以其慣用的「團結盟友,嚇阻對手」爲基本策略,達到對印度至亞太的政治影響效應。但在川普的關稅威嚇與印度產生齟齬後,今年稍後是否仍會和新德里當局繼續以往的「印度對抗」和「戰爭準備」等聯合演習,將是指標性風向球。一旦中斷,將連帶影響新加坡、馬來西亞、孟加拉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和美國的同級軍事情報互通,屆時,中美誰的失分較大可想而知。
再觀察本月於澳大利亞舉行的「護身軍刀」演習,美國未派出駐防日本基地的主力海空單位,反倒是置重點在新通信鏈路系統的建構和宣傳,彷彿在藉軍演之名,行軍備推銷之實,讓亞洲盟國清楚意識到爾後與美國的軍事關係,必須建立在利益不對等的軍購基礎,各參演國也必須以滿足美國在區域內的地緣利益優勢爲前提。
臺灣在大罷免、大失敗後的政治生態和民意趨向,當然也受到美國關注,如果明、後年的國防預算無法維持3%的幅度增長,美國還不批准我國希望購置新的空中預警機和反潛直升機等裝備,復以現任政府仍對關稅談判內容遮掩避談的態度,產業會受到何種程度的衝擊?防衛部署的實際戰力可否拒敵境外?都讓現在的執政黨不能樂觀。(作者爲前空軍中將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