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CBP發暫扣令點名臺廠「勞動人權」!KPMG籲四階段管理風險

勞工示意圖。圖/ingimage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近日對臺灣企業發出暫扣令(WRO),點名輸美商品涉及五大勞動人權疑慮,包括濫用弱勢地位、惡劣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債務束縛、扣留薪資,以及過度加班。KPMG指出,這已是2025年第三起暫扣令,凸顯勞動人權議題正成爲全球供應鏈管理的核心,臺灣企業也難以置身事外。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分析,這些指控與移工處境密切相關。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界定的11項強迫勞動指標,本案特別點名其中五項。移工往往因語言隔閡、法令不熟悉或簽證依賴僱主與仲介,處於難以抗拒不公平待遇的弱勢。ILO數據顯示,全球仍有超過2,760萬人遭受強迫勞動,產值高達2,360億美元,其中逾六成集中於製造、建築與服務業。

國際責任商業聯盟(RBA)2024年報亦指出,臺灣在「自由擇業受限」與「禁止強迫勞動」兩大面向缺失比例達36.3%,與CBP的暫扣令所揭示的問題相呼應。林泉興補充,截至2025年8月,臺灣移工總數已突破85萬人,四年來增加近三成,主要集中於製造與營造業,意味相關產業正面臨更嚴峻的國際監管壓力。

隨着智慧型手機與社羣媒體普及,工廠內的勞動環境更容易曝光,一則投訴即可迅速傳遍全球,讓企業難以再用「冷處理」方式應對。林泉興提醒,若缺乏完善的勞動人權盡職調查與管理機制,企業不僅可能面臨品牌與客戶壓力,還可能觸及國際法規與制裁風險。

林泉興進一步指出,企業除了必須建立制度化流程,從政策制定、人權風險識別、現場稽覈到改善建議,還得因應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與TISFD等新規,強化供應鏈透明度。透過資料公開與第三方稽覈,要求供應商落實契約義務,並針對高風險產業定期進行人權風險評估,才能降低爭議。

林泉興建議,臺灣企業應建立PDCA(規劃-執行-檢查-改善)四階段風險管理機制,從規劃時制定清楚政策與流程;執行時落實到日常管理;檢查時透過數據追蹤與第三方審查;改善時則針對缺失調整並透明揭露。

林泉興強調,永續已成爲全球價值鏈的共同語言,企業競爭力不再只看成本與效率,而是能否建立具韌性與可信賴的經營模式,唯有提前佈局、落實人權管理,才能在地緣政治與經濟變局中保持長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