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意象

《玫瑰的名字》是義大利著名符號學家安伯託.艾可的長篇推理作品。(皇冠文化出版)

──玫瑰如果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威廉.莎士比亞)

《玫瑰的名字》是義大利著名的符號學家安伯託.艾可(Umberto Eco,1932~2016)於1980年出版的第一本長篇推理小說;成書四十餘年,已被轉譯成多國文字,並且歷久不衰。其中除了撲朔迷離的連環謀殺案與驚險奇詭的破案過程可媲美《達文西密碼》之外,全書更充滿着深邃的宗教哲理與繁複的神學辯證。

其實,這也是一本歷史與虛構交錯鋪衍的小說,故事的時空背景設定在艾可專精研究的十四世紀歐洲。一個博學多聞又擅長邏輯推理的方濟各修士威廉,爲了調解當時的皇權與教權之爭,帶着年輕的見習僧阿德索造訪當時擁有全世界最多藏書的本篤教會,卻意外遭逢院內駭人的幾樁謀殺案。儘管受託調查的威廉鍥而不捨,終於解開一紙神秘的符碼與禁書之謎,也抽絲剝繭地推論出不同兇手的動機與匪夷所思的作案手法,最終卻只能眼睜睜看着大火吞噬圖書館,所有珍貴的藏書與宏偉的教堂建築,皆在延燒的烈焰中付諸一炬。

此書曾在1986年被改編爲電影(或譯《薔薇的符號》,由當時的巨星史恩.康納萊飾演滿懷正義、思想開明的威廉修士。)爲了吸引觀衆,劇情強調的仍是懸疑與推理。然而,依作者所言,這本將近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重點應是「書的故事」。(艾可認爲書本是有生命的,它們能彼此對話、詮釋,或爲互文。)而小說中致命的爭端紛擾,除了濫觴於中世紀衆多教派之間的教義分歧,彼此黨同伐異,亟力將對立的宗派貶斥爲異端邪說,以及教廷與皇室之間明爭暗鬥的高層權勢角力之外,更是肇因於何人才能享有閱讀資格與詮釋知識的歧見。

而這恰是當時歐洲社會分崩離析的亂象,也是真理與信仰、開明與保守,各執己見又難以跨越的鴻溝。在主堡的密室「非洲之末」裡收藏着許多禁書,其中又以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第二卷孤本最爲珍貴;卻也被以衛道者自居的盲眼老修士佐治視爲動搖基本教義、影響年輕僧侶思想認知的大毒草。然而,愈是禁制,愈是激起更多人想一窺其中奧義的好奇心,以致引發修道院內連串的橫死悲劇──知識即是力量,可若遭誤讀曲解,無論以語言文字或圖像符號呈現,皆能形成非理性的集體意識或潛意識,終至逆襲反噬,自傷傷人。在藏書寶庫的鎖鑰終於被開啓後,固守己見的佐治竟不惜決絕地毀書殉身,又推倒油燈,讓整座圖書館與修道院陷入火海,也讓滿室手抄本的古籍淪爲現成的助燃物……火舌熊熊高竄,所有糾葛無解的是非善惡,所有虛擬的妄想與猵狹的執念,盡在煉獄般的熾焰中灰飛煙滅。

無可諱言的是,對一個非教徒而言,閱讀這本文學鉅著的最大考驗,不僅是中世紀山頭林立的宗派教義;其中因作者旁徵博引而多達三百多則的註釋(新版甚且另附一冊注本),更是閱讀者的「障礙賽」與挑戰。所幸小說敘事皆爲直線進行,依循每日祈禱的時段順序推衍;即便略過部分註解,也不難在作者鉅細靡遺的場景描繪與巖峻對峙的文明思辯中,約略窺知艾可亟欲建構或拆解的、一個多元多變的哲學宇宙──有趣的是,此書近日更由義大利插畫家米羅.馬那哈出版了彩色漫畫版,將艾可筆下細膩描述的教堂大門山牆上繁複的浮雕、阿德莫泥金彩繪的異想世界,以及曲路迷宮般的主堡密室等,化爲具體圖像;也讓讀者藉由一幅幅生動的繪畫,再次應證自己在閱讀書中的精采文字時,腦海裡同步衍生的畫面。

此外,做爲呼應書名的結語:「昨日玫瑰徒留名,吾等僅能擁虛名。」(注)也明確揭櫫了此書的主旨與意涵。物換星移,數十年後,當年邁的阿德索回到修道院原址,目睹荒煙蔓草中的頹圮廢墟時,更深刻體悟人世不過鏡花水月,從喧鬧到虛無,終究徒留回憶的不勝欷歔。

只是,除了做爲符徵的唯美表象,玫瑰即便萎謝,零落成泥,那雋永的芬芳與浪漫、和平,乃至螫刺的多重意象,依然永存識者心中。阿德索在廢墟中撿拾了劫後殘存的斷簡殘篇,並竭盡餘生之力,將早年的奇遇與悲喜憂歡盡皆撰寫成書,無非是爲了見證那個擾攘的時代,記憶自己美好的青春歲月與積極求知的心路歷程(也爲年少輕狂的情慾悔罪救贖)──這其中,或許也含括了熟諳符號學的作者留給讀者不少自行解讀的言外之意吧。

*注:舊譯:「昔日的玫瑰,僅存其名。」英文版翻譯:”The rose of old remains only in its name,we possess naked n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