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給南韓面子 臺能守糧食主權?

與其說美中關稅之戰,不如說霸權之戰。川普上臺以來,掛在嘴邊的話題就是關稅,先恐嚇某一國家,如果不來協議,美國就對該國課以高關稅,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

八月一日新關稅政策上路之前,美韓達成協議,南韓跟日本和歐盟同樣百分之十五,據美方說,南韓進口美國米和牛肉;然而,韓方則說這是不可能的事,看來已藉由未對美開放稻米和牛肉市場,維護了南韓的「糧食主權」。川普邀請李在明兩週內訪問華府,舉行首次「川李會」。川普似乎不願輸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原本,李在明正在等待川普的邀請,不然中共早先已邀李在明赴北京參加「九三戰勝節閱兵典禮」,李在明很可能「先去大陸」,或許會造成美韓間的尷尬。因此川普向南韓施以「小惠」,旋即又賺得南韓三千五百億美元的投資。

在川普眼中,李在明是「親中、親朝、反美」。近日,共同民主黨和農民團體在駐韓美國大使館前示威抗議,除了反對南韓進口美國大米和牛肉外,其他標語幾乎是反美口號,例如駐韓美軍完全撤離等。奇怪的是,南韓警方「未予阻止」,李在明則「旁觀不語」,讓川普仍然對南韓新政府不放心。

說實話,李在明任職城南市長與京畿道知事期間,就已投資北韓八百萬美元在案,一心要學習前總統金大中、盧武鉉及文在寅早日登陸平壤,尤其,李在明任命的新內閣閣員如國情院長李鍾錫、統一部長鄭東泳等人,屢屢向北韓「提出善意」,欲促成「李金會」。

川普這次主動找來李在明。美國可能除了要南韓當面承諾李在明不是「左傾」,還要強調美日韓及美韓關係的重要性等;川普允諾兩週內舉行「川李會」,讓李在明鬆了一口氣─至少,在李在明先一步赴美后,九月三日李也可以訪問大陸了。

近日,南韓新任外交部長趙顯以兩天一夜行程匆匆訪問日本。其目的主要是表演給美國看,李在明上臺「日韓關係沒有任何變化」,以免川普對李在明「想入非非」。在七月卅一日關稅談判的最後一日,川普給了李在明莫大面子。

從南韓的例子來看臺灣,「親美」的賴政府在「大罷免大失敗」後,手中還有什麼籌碼?美國看得一清二楚。換言之,臺美關稅協商,川普給賴清德的壓力,勢必只會比給李在明的更大。例如美國可能要求臺灣全面開放美國牛肉等農產品的進口,此時的賴政府既已選擇要「硬幹」八二三,還有可能與南韓一般硬氣抗美、捍衛臺灣的「糧食主權」嗎?

外有毫無底氣的關稅談判、內有堅持硬幹到底的罷免。賴總統難道不該給全體人民一個交代?

賴政府爲達政治目的不顧民生經濟,恐讓臺灣社會持續混亂。臺灣人民應要賴清德付出政治代價,甚至,參與此次大罷免的有關官員也應一起接受民意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