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臺戰略 剋制派漸居上風

美國總統川普對臺政策正在成型,美方正制定一項「不對美國人要求過高」的軍事戰略。(新華社)

美國《外交家》雜誌的一篇投書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對臺政策正在成型,美方正制定一項「不對美國人要求過高」的軍事戰略。文中提到,美國政府正在成型的臺灣戰略,似乎有2大支柱,分別是「對直接防衛臺灣的剋制」,以及「建立責任分擔的同盟體系」。

4日刊出的這篇文章,由日本早稻田大學大學院(研究所)亞太研究科國際關係博士生Emery Yuhang Lai撰寫,主要聚焦於美戰爭部政策次長柯伯吉爲代表的「剋制派」觀點,如何影響川普政府的對臺政策。

剋制派雖承認臺灣的重要性,但也警告臺灣是東亞的「火藥桶」,更傾向於強化臺灣的自我防衛能力,將臺灣打造成能嚇阻大陸的「豪豬」。川普政府的對臺政策,似乎正倒向剋制派陣營,其路線圖可見於柯伯吉2021年的著作《拒止戰略》。

正在成型的對臺戰略有2大支柱,首先是對直接防衛臺灣的剋制。川普政府最近優先考慮,將重點放在強化臺灣的自衛能力,而非美國的直接軍事幹預,例如要求臺灣將國防開支提高到GDP的10%。

川普多次質疑臺灣對美國的軍事依賴,稱臺灣爲「搭便車者」,還抱怨美國「跟保險公司沒兩樣」。這在臺灣引發焦慮,促使臺灣官員澄清,臺灣人並非搭便車者,不會只是坐等被救。再加上美媒近期指出,川普爲促成美中貿易協議,暫停新一輪對臺軍援。

種種背景下,美國密切關注臺北的國防開支,將其視爲臺灣自衛意願的指標。

再來,川普認爲亞洲盟友應在臺灣防衛中承擔更多責任。這從今年7月「美國敦促日本和澳洲,澄清他們在美中因臺灣問題開戰時,將扮演的角色」中可見一斑,而負責監督這項倡議的美國官員正是柯伯吉。

川普政府的最終目標,可能是採取「離岸平衡」戰略,即美國可從遠距離援助,並無論兩岸衝突結果如何,都能保持美國在亞洲的地位不變。這將要求日韓等印太盟友,在臺灣發生突發事件時,發揮更積極作用。

作者指出,臺北正尋求加強與英國等歐洲國家關係,並提升與日本的安全合作。然而,儘管部分歐洲國家曾派軍艦航經臺海,以示象徵性支持,但這些國家不太可能比華府,更願意承擔臺灣局勢惡化所帶來的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