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美對陸鷹派影響力漸式微

熱門話題

在美國發動新一輪關稅戰之際,白宮內部對中國政策仍混沌不明,但在混亂中有一點卻是愈發清楚,《經濟學人》15日指出,由近期華府國安高層人事異動可發現,共和黨傳統對華鷹派的影響力正逐漸式微。

共和黨對外政策主要分爲3派,主張美國應承擔威脅、建立全球主導地位的美國至上派(primacist)、主張應專心對抗中國的優先派(priortiser)、以及只關注美國本土的限制派(restrainer)。

本月初6名國家安全委員會(NSC)官員同時遭到解職或調任,其中包含資深科技主任費特(David Feith),他支持擴大對華投資限制、支持將TikTok賣給非中國人士,父親也是新保守主義代表人物。文中解讀,費特的離去代表了美國至上及優先派,兩種對華鷹派在高層節節敗退的縮影。

同時,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與副國安顧問黃之瀚(Alex Wong)處境亦岌岌可危。簡以榮與前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堅定支持臺灣,去年曾赴臺與賴清德會面,並共同撰寫《沸騰的護城河》一書。

極右陰謀論者盧默(Laura Loomer)批評兩人立場與川普不一、過於親傳統外交體系。雖然兩人尚未遭撤職,但上司、國安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的影響力已遭削弱,兩人左右決策能力也隨之弱化。

國防領域,新任國防部副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8日正式獲參議院批准。柯伯吉雖非中國問題專家,但曾參與制定川普任內的國防戰略,將中國視爲主要對手。近來他對臺態度轉趨保留;國務卿盧比歐對華立場強硬,但國務院整體影響力似乎有限。其政策規畫主任安東(Michael Anton)更明言美國不應保衛臺灣,與對華鷹派立場存在明顯分歧。

報導指出,第二任期的川普,過去幾周的對中作爲大多是憑着一己衝動,在沒有一貫戰略方針下打貿易戰,風險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