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簽稀土協議抗中!網熱議「關鍵在精煉」:沒有加工鏈一切免談

川普總統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20日在白宮簽署稀土礦物協議後握手。此舉在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與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在白宮簽署關鍵礦物協議,對外稱總額85億美元,主軸在強化盟國稀土與關鍵礦物供應鏈,作爲應對中國出口控管的對策。PTT股板討論聚焦於「精煉瓶頸」與時間表的可信度,網友質疑「稀土多到不知道怎麼處理」的說法,認爲若無法建立非中系加工鏈,仍將受制於人。

根據媒體報導,礦物協議除盼短期銜接澳洲既有礦產供應,也強調中長期投資以分散中國主導的稀土產業鏈;中國先前對含中來源或中技術的稀土磁體出口加嚴審批,被美方視爲以供應鏈施壓。智庫與產業人士提醒,即便增購澳洲產能,全球在中國以外重建完整開採—分離—精煉—製品的體系,恐需多年甚至數十年,並須以「價格底線」等機制抵禦低價傾銷。

一名網友在PTT發文,他點出本質是美國推動稀土「去中國化」的最大一步,強調稀土是戰機、導彈、電動車與半導體制造的關鍵材料;並援引中國在全球稀土開採與精煉的高佔比,直言「就算能在盟國開採,離不開中國加工鏈,仍難真正擺脫依賴」。

多數網友的共識集中在三點:其一,「關鍵在精煉」—沒有高純度分離與精煉能力,原礦再多也難用;其二,成本與污染門檻高,缺電、缺工與環保阻力使澳洲自建鏈難度不小;其三,市場策略面需以價格底線、關稅與長約支撐,否則易被中國以價格戰「反殺」。亦有人以「5至10年可見小成、10年脫鉤」表達審慎樂觀,主張以盟國分工作「第二供應源」。

不同意見則提醒技術與人才斷層:西方多年去工業化,冶金化工與重稀土精煉人才稀缺;即便砸錢復制產線,純度、良率與環境外部成本仍是長期考驗。另有討論指向替代路徑,如把分離精煉外包至第三國、發展「戰備產能」而非全面商業化,以及把AUKUS與能源投資綁成一包,先解決電力與基礎設備,再談產能擴充。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