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貿協經貿指數 後關稅時代3招突圍

相較於今年4月調查,企業關注風險已從「地緣政治風險」明顯轉向對「宏觀經濟」與「AI」等多重挑戰。企業應對策略的重心聚焦於「強化產品競爭力」,超越「分散市場」成爲首要重點,而投入「地緣經濟分析」與「財務韌性」的比重顯著下降。匯率方面,經歷5月波動後,企業對新臺幣兌美元的匯率看法趨於一致,逾四成認爲臺幣將升值,其中海外臺商的升值預期又較國內企業更爲明顯。

面對美國新關稅衝擊,選擇「自行吸收關稅成本」的企業比例反彈至歷史高點,反映企業短期承壓。近半數企業預期未來三年美國對臺關稅仍將持續波動,充滿不確定性。此外,超過四成海外臺商認爲「川普2.0」將造成長期影響,而多數國內企業則視之爲「任期限定」的短期變化,顯示海內外對地緣經濟變局的認知有顯著差異 。本期對當前貿易環境的「信心指數」略爲下滑,但對未來的「預期指數」上揚,顯示企業在消化新關稅結構後積極應對,逐漸建立信心。

東南亞仍是臺灣企業未來三年最看好的市場,而對美國市場的看好度明顯反彈,與本次調查發現對「美國再工業化」預期大幅升高是一致的。同時,實際的赴美生產趨勢減緩,「計劃中」的企業比例略減,顯現企業在「應對經貿變局」及「調整生產的挑戰」間,謹慎地尋求平衡。

隨着美國推動《金融創新與科技21世紀法案》(通稱「天才法案」),穩定幣已成爲全球地緣經濟新局勢的重要議題。本次調查首度納入穩定幣專題,發現臺灣企業對此新貿易結算科技具前瞻思維。近半數企業認爲穩定幣將在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已有5.2%使用穩定幣,另有4.2%計劃導入,合計近一成的應用比例顯示,穩定幣已跨越實驗階段,邁入貿易結算應用的初期階段,而其中海外臺商的使用率則更高,8.4%已在使用穩定幣。調查也發現,積極採用穩定幣的企業對景氣展望的樂觀程度,以及對關稅成本轉嫁的能力,均高於對穩定幣仍在觀望的企業,反映企業導入新科技的積極度與其應對地緣經濟變局的反應能力些許相關。

貿協指出,本次第二輪指數調查顯示,臺灣企業在「後關稅時代」正展現高度的營運韌性。面對新關稅衝擊,企業短期內雖承壓,選擇「自行吸收成本」的比例反彈,但策略上也出現關鍵轉變。企業的關注焦點已從地緣政治擴散至「經濟波動」與「AI變革」等多重風險;應對策略也隨之向內聚焦,以「強化產品競爭力」取代「分散市場」與其他策略成爲首要之務。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對「美國再工業化」的預期翻倍,帶動美國市場看好度明顯反彈;然而,實際赴美生產的趨勢卻見減緩,顯示企業正謹慎平衡「經貿商機」與「生產佈局的挑戰」。此外,近一成企業已導入或計劃採用「穩定幣」,這羣先驅者在貿易信心與關稅轉嫁能力上均高於觀望者,印證了創新力與營運韌性相關。

貿協總結,將創新科技、市場靈活度與核心優勢三者緊密結合,並提升對多元風險的應變能力,就是臺灣企業在「後關稅時代」突圍勝出的關鍵。

面對全球政經變局,外貿協會推出「貿協經貿指數」(TAITRA INDEX),提供一項洞察全球市場趨勢的關鍵工具。透過貿協強大的國內外商情網絡,解析即時、可靠的第一手資訊,協助產官學界迅速掌握全球市場動態。2025年第二輪調查於美國「對等關稅」生效後9月10日至21日執行,調查對象涵蓋具代表性之國內外臺灣企業主與高階經理人,共回收有效問卷25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