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協發佈今年第二輪經貿指數 企業以創新佈局「後關稅時代」

▲企業對政經事件的預期出現明顯轉移,「衝突熱化」取代「貨幣競貶」,成爲首要風險。(圖/貿協提供)

記者張佩芬/臺北報導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今(20)日公佈2025年第二輪「貿協經貿指數(TAITRA INDEX)」結果。繼今年美國新關稅政策生效後調查,顯示「國際衝突升溫」首度取代「貨幣競貶」,成爲最大地緣風險議題,爲因應國際地緣經濟變局,企業以「強化核心競爭力」與導入穩定幣等新科技的方式,展現高度韌性與前瞻佈局。

相較於今年4月調查,企業關注風險已從「地緣政治風險」明顯轉向對「宏觀經濟」與「AI」等多重挑戰。企業應對策略的重心聚焦於「強化產品競爭力」,超越「分散市場」成爲首要重點,而投入「地緣經濟分析」與「財務韌性」的比重顯著下降。匯率方面,經歷5月波動後,企業對新臺幣兌美元的匯率看法趨於一致,逾四成認爲臺幣將升值,其中海外臺商的升值預期又較國內企業更爲明顯。

面對美國新關稅衝擊,選擇「自行吸收關稅成本」的企業比例反彈至歷史高點,反映企業短期承壓。近半數企業預期未來三年美國對臺關稅仍將持續波動、充滿不確定性。

此外,超過四成海外臺商認爲「川普2.0」將造成長期影響,而多數國內企業則視之爲「任期限定」的短期變化,顯示海內外對地緣經濟變局的認知有顯著差異 。本期對當前貿易環境的「信心指數」略爲下滑,但對未來的「預期指數」上揚,顯示企業在消化新關稅結構後積極應對,逐漸建立信心 。

東南亞仍是臺灣企業未來三年最看好的市場,而對美國市場的看好度明顯反彈,與本次調查發現對「美國再工業化」預期大幅升高是一致的。同時,實際的赴美生產趨勢減緩,「計劃中」的企業比例略減,顯現企業在「應對經貿變局」及「調整生產的挑戰」間,謹慎地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