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逾4成源自生活習慣 健保將推風險預測導入AI助理
健保署先鎖定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推出風險預測,預計5、6月上路,讓低風險者在診所就醫,高風險者到大醫院,下半年則導入生成式AI助理,推播個別化的衛教素材,從生活習慣着手,逆轉疾病威脅。(本報資料照)
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居首位,但其餘7項非傳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加起來卻超過癌症死亡數,這些死亡主要與三高有關。臺灣可避免的死亡與OECD國家接近,卻高於韓國、日本。由於慢性病4~6成都源自生活習慣,健保署先鎖定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推出風險預測,預計5、6月上路,讓低風險者在診所就醫,高風險者到大醫院,下半年則導入生成式AI助理,推播個別化的衛教素材,從生活習慣着手,逆轉疾病威脅。
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志鴻今(28日)於「T-CaReMe三高護腎精準照護臺北宣言」發佈會表示,臺灣65歲以上長者,至少有一種慢性病。若三高控制能達標,有助減少器官傷害、死亡發生。2019年數據顯示,臺灣可避免死亡率與OECD國家相近,卻高於日韓,進步的幅度也比他們小,必須進行檢討。
陳志鴻說,過去慢性病照護是「各行其是」,糖尿病、慢性腎病有各自的照護網,但一些病患卻同時有這些問題,而第一線醫療團隊也有行政上不方便的問題。未來,將進行整合,把數據回饋給醫療院所和病患,根據風險評估,安排到不同層級醫院、診所治療,從而達到分級醫療目的。
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臺灣有500萬名三高患者,但僅300萬人在照護網中。健保大家醫計劃將整合多重慢性病的健康管理,透過風險因子的預防、生活習慣的介入,進行全人照護。由於慢性病高達5~6成源自生活習慣,健保署5、6月間,將推動風險預測,先鎖定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讓民衆得知自己在3年、5年,甚至10年後的罹病風險,並依嚴重度進行分級,低風險者在診所、地區醫院就醫,高風險者則到大醫院接受照護。
下半年起,則導入生成式AI小助理,依不同風險,推播不同的衛教素材,讓民衆進行生活習慣的改變。民衆可透過紅綠燈燈號,得知介入後的影響,可看着燈號從紅色、橘色變爲綠色,健保署預計在「健康存摺」App中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