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臺四口魚塭變鳥天堂 雲林首推生態給付 最高可領5萬元
雲林縣府團隊在沿海魚塭拍到黑面琵鷺覓食鏡頭。(圖/雲林縣府農業處)
雲林沿海有53種保育類在內的291種鳥類,其中5種是瀕臨絕種保育類鳥類,雲林縣府今年首度與林保署合作推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麥臺四口」4鄉漁民只要在冬季至少連續維持1個月30公分以下魚塭水位讓冬候鳥覓食棲息,1公頃每年獎勵1萬元,預計鼓勵200公頃。
雲林縣府團隊在雲林沿海魚塭拍到紅嘴鷗覓食。(圖/雲林縣府農業處)
以往麥寮、臺西、四湖、口湖鄉的魚塭曬池時,最常見白鷺鷥羣聚覓食,近年來,縣府農業處更拍攝到黑面琵鷺、紅嘴鷗、反嘴鷗等保育鳥類造訪。爲讓這些嬌客能安心停留,縣府積極爭取林保署生態獎勵金,今年10月至明年4月期間,魚塭至少連續維持1個月30公分以下水位,提供特種鳥類棲息利用。
縣府指出,雲林沿海觀察到包含53種保育類在內的291種鳥類,甚至有沙丘鶴、諾氏鷸、東方白鸛、黑面琵鷺、草鴞,等5種瀕臨絕種保育類鳥類出現。
雲林縣府團隊在雲林沿海魚塭拍到反嘴鷗覓食。(圖/雲林縣府農業處)
東方白鸛在過去在濁水溪出海口有多筆紀錄,單次曾記錄超過10只;黑面琵鷺已成爲雲林沿海地區的常客,單次族羣數量可達300只。
農業處副處長蔡耿宇指出,縣府積極營造及保護溼地生態,向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爭取納入「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是從漁民「曬池」作業發想的,漁民會放乾魚塭曝曬約1個月,只要延長曬池時間,維持30公分水位,就能人、鳥雙贏。
林保署指出,「114年雲林縣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計劃(陸上魚塭)」即日起至114年9月30日止受理申請,希望雲林縣麥寮鄉、臺西鄉、四湖鄉、口湖鄉魚塭養殖戶共同營造友善魚塭場域。
計劃執行期間,魚塭塭堤不使用除草劑、毒鼠藥、毒餌、非友善的防治網,每案申請土地面積不得小於0.1公頃,申請面積最高5公頃,每公頃每年核發1萬元獎勵金,計劃輔導團隊會進行現地查覈。
輔導團隊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劉建男將陸續前往4鄉鎮說明,8月27日下午2點在臺西鄉公所禮堂、9月3日下午2點在四湖鄉公所禮堂、9月10日上午10點在口湖鄉公所禮堂、同日下午2時在麥寮鄉生活美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