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塭變草莓園?雲林「魚菜共生」 萬顆草莓豐收
雲林縣褒忠鄉公所與新湖合作農場共同推動「魚塭式魚菜共生」,25日合作農場表示去年嘗試種植草莓,生長情況良好,預計可採收約1萬5000顆。(張朝欣攝)
雲林縣褒忠鄉公所與新湖合作農場共同推動「魚塭式魚菜共生」,種植美生菜後成效佳,去年嘗試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草莓,25日合作農場表示目前草莓已進入採收期。預計可採收約1萬5000顆。此方式可減少土壤病菌感染,已有10餘單位前來取經,未來將持續推廣,協助農民發展永續循環農業。
新湖合作農場是雲林縣規模最大的美生菜農場,爲發展循環農業,研發「魚塭式魚菜共生」,將加工後棄置的美生菜葉倒入魚塭養魚,再抽取塭水養魚,讓水資源充份循環再利用,由於塭水內有豐富養分,美生菜品質優異,供應統一超商、麥當勞並搶攻外銷市場。
雲林縣褒忠鄉公所與新湖合作農場共同推動「魚塭式魚菜共生」,25日合作農場表示去年嘗試種植草莓,生長情況良好,預計可採收約1萬5000顆。(張朝欣攝)
合作農場行銷經理賴逸恆表示,去年農場開始種植草莓,發現陽光不夠充足,裝設植物燈補強後,生長情況良好,目前已進入採收期,預計可採收1萬5000顆,產量與傳統土壤式種植差不多,但因沒有接觸土壤,可減少土壤病菌感染機率,品質與賣相都很好。
賴逸恆說,「魚塭式魚菜共生」完全不用農藥,因爲農藥會隨着循環水進入魚塭,塭內的大頭鏈、草魚、臺灣鯛等都會受影響甚至死亡,所以品質絕對有保障。另外,塭水經過草莓吸收養分過濾後,水質更清澈潔淨,能減少魚病發生機率,一舉兩得。
雲林沿海魚塭衆多,「魚塭式魚菜共生」可利用魚塭堤岸或周邊空地設置網室,上方還能搭建太陽能發電系統,極大化發揮土地效能。面對極端氣候,可增設水溫調節器因應,網室也能減少病蟲害,種種好處,都符合永續經濟與循環農業的願景,是未來農業的趨勢。
賴逸恆指出,針對草莓土壤病菌感染問題,合作農場目前嘗試保留側芽自行培育種苗,一旦成功,品質將更有保障,打造雲林成爲草莓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