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格理:新興市場正面臨30年來最嚴峻的抉擇 印度、巴西等國如何破局?

智通財經APP獲悉,近期,麥格理髮布交易員分析文章《Tough choices facing larger EMs》,聚焦 “大型新興市場的艱難抉擇”。文章指出,自蘇聯解體以來,大型新興經濟體正面臨最嚴峻的地緣政治與貿易環境;隨着世界逐漸分裂爲 3 個(甚至 4 個)陣營,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土耳其等國需在險象環生的局勢中尋求出路,平衡自主性與陣營選擇。簡而言之,全球 “陣營化” 已是大概率趨勢,大型新興市場無法再依賴 “全球化紅利” 或 “單一陣營支持”;唯有聚焦內生增長、守住自主性,才能在 30 年來最複雜的地緣環境中破局。

以下是核心觀點:

一、背景:世界陣營化加劇,大型新興市場 “不上不下”

報告將當前全球格局定義爲 “多陣營分裂”,而不同規模的新興市場(EM)處境差異顯著:

大型新興市場的尷尬定位

報告將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大型經濟體描述爲 “規模不上不下”——既因體量過大難以順利融入任一陣營,又因實力不足無法憑自身獨當一面。相比之下,小型新興市場幾乎沒有選擇餘地,只能被迫 “站隊”,自主性極有限。

全球主要陣營劃分

「歐亞陣營」:中國、俄羅斯、中亞、朝鮮、伊朗、巴基斯坦,以及東南亞和非洲部分國家,可能形成相對緊密的整體。

「美西方陣營」:美墨加協定(USMCA)大概率能抵禦動盪;歐盟(EU)將進一步鞏固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力,且在 “特朗普 2.0 時代” 後,可能主動對接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英國,甚至日本與澳大利亞。

二、關鍵抉擇:印度、巴西、土耳其的 “左右逢源” 傾向

儘管全球陣營對立加劇,但報告認爲,大型新興市場未必會 “徹底倒向某一方”,核心邏輯在於 “美中吸引力均下降”:

一是美國的 “例外性” 光環褪色。文章指出,投資者與政策制定者不再將美國視爲 “特殊存在”,美國有些做法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例如:反覆無常的產業政策、針對企業領導層的打壓、對制度支柱的衝擊、政府回扣現象,以及試圖干預經濟新聞的採編與傳播,等等)

二是中國的吸引力並未同步上升。儘管美國的支持率大幅下滑,但這並未讓中國更具吸引力。

因此,報告預判:

印度:即便特朗普升級貿易戰可能推動印度向 “歐亞陣營” 靠攏,但印度仍將繼續 “左右逢源”,以爭取最大籌碼。印度總理莫迪在 2025 年 8 月 15 日的講話中明確表示:“自力更生是印度實現發展的基礎…… 若過度依賴他國,自由便失去了意義”,這一表述也印證了大型新興市場對 “自主性” 的重視,而非盲目融入全球化。

巴西:不會完全倒向歐盟。

土耳其:將利用自身 “中東與歐盟橋樑” 的定位,儘可能保留自主性。

三、東盟的十字路口

作爲東南亞核心經濟合作機制,東盟(ASEAN)的處境同樣嚴峻:

過去 30 年,東盟始終未能建立統一的經濟框架 —— 各國生活水平差異、政治與文化分歧,以及信任缺失,導致商品、服務、勞動力和資本市場的整合屢屢受阻。

當前,東盟正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需承接中國的產能,另一方面又受到 “陣營站隊” 的引力。東盟可能已經站在了十字路口:要麼逐漸邊緣化甚至解體,要麼推動更深層次的整合,而印度尼西亞將是決定這一走向的關鍵國家。

四、新格局的 4 個關鍵影響

報告預判,全球陣營化將帶來 4 個顯著結果:

經濟效率下降:每個陣營的全球 GDP 與貿易佔比將被壓縮至約 25%,即便在服務與資本領域,也將呈現 “陣營內集中化” 趨勢。

小國處境艱難:小型國家將被迫 “服從陣營規則”,若缺乏明確規則約束,不確定性將大幅上升。

大型新興市場的 “自主空間”:由於美中均不再被視爲 “理想領導者”,大型新興市場獲得了一定的全球自主性(這是相對積極的一面)。

增長核心轉向 “內生能力”:在動盪環境中,提高國內生產率、增加附加值、積累本土資本,將成爲大型新興市場實現增長與保留自主性的關鍵。

簡而言之,全球 “陣營化” 已是大概率趨勢,大型新興市場無法再依賴 “全球化紅利” 或 “單一陣營支持”;唯有聚焦內生增長、守住自主性,才能在 30 年來最複雜的地緣環境中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