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唯仁跳槽英特爾!恐爲美企先進製程帶來助力 護國神山人才外流
記者劉邠如/臺北報導
臺積電前研發大將羅維仁轉戰 Intel 擔任研發副總的消息曝光後,立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投下震撼,除了象徵兩大企業間罕見的人才流動,也牽動臺灣半導體的核心競爭力、機密維護與產業長期安全等敏感議題。
臺經院總監劉佩真分析,羅維仁自 2011 年起在臺積電任職,歷經營運、新進技術、研發與技術策略等多個關鍵部門,被視爲推進 EUV 微影技術與 2 奈米、4 到 5 奈米先進製程的重要舵手,帶領團隊取得上千件專利。她指出,羅維仁在臺積電累積的專業、脈絡理解與對企業文化的深度掌握,「對臺積電來說都是極爲寶貴的資產」。
一般情況下,退休高層會受到競業禁止條款限制,加上晶圓代工本身高度依賴大型團隊協作,較難因爲單一人才就扭轉整體戰局。不過劉佩真表示,羅維仁手中掌握的先進製程經驗、技術決策邏輯與組織運作方式,確實可能在他轉往 Intel 後,讓對方在先進製程推進上獲得一定程度的助益。儘管短期內仍難以撼動臺積電的領先地位,但這項變動「某種程度還是會對臺積電在機密保護、人才忠誠度與企業文化上造成一些輕微的內部影響」。
▲臺積電前副總、工研院第14屆院士羅唯仁。(圖/取自工研院)
她指出,臺灣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半導體供應國,而臺積電更是全產業鏈中的關鍵核心。羅維仁此案反映的,不只是企業個案,而是臺灣高階科技人才外流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也顯示全球半導體人才爭奪正進入白熱化階段。尤其在美國推動供應鏈在地化、「美國優先」等政策背景下,Intel 與其他美國科技企業將以「非常優渥」的薪資積極延攬臺灣頂尖研發人才。
她提醒,隨着高階人才流動增加,臺灣在技術創新與製程時程上的既有優勢,恐怕將面臨一定程度的壓力。加上羅維仁身爲美國籍,他退休後轉往美企時,競業限制的範圍、有效性與執行力,勢必會成爲市場與法律的關注焦點,也暴露出臺灣在高階人才管理制度上仍有強化空間。
劉佩真表示,羅維仁轉任 Intel 不僅是臺積電個別人才的流動,更折射出全球半導體人才競爭的激烈本質。同時也考驗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韌性、法律防護,以及整體國家層面的高階人才戰略。她強調,臺灣必須從此事件中汲取教訓,系統性地強化防護能力與競爭力,才能在全球科技產業版圖中持續維持關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