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變新糧倉,華農“旱優78”復耕地畝產達640公斤

南方財經記者張夢琦 肇慶報道

在廣東肇慶,年初還是雜草比人高的撂荒地,如今已成一片黃金稻浪。

今年4月,華南農業大學與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共建的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團隊採用直播旱管方式,在肇慶沙浦育種基地的旱坡地上種植了節水抗旱稻“旱優78”,目前正值頭季收割。

什麼是節水抗旱稻?據介紹,節水抗旱稻是在水稻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引進旱稻的節水抗旱特性所育成的一種新的栽培稻類型,這一理念由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院長、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在2010年首次提出。

豐收之際,基地也迎來了一場關於節水抗旱稻的大閱兵。8月7日至9日,節水抗旱稻“我選我秀”新品種評選暨邊際土地復耕應用現場觀摩會在沙浦基地舉辦。經現場測算,邊際土地復耕再生稻頭季畝產達640.9公斤。與此同時,全國節水抗旱稻全產業鏈創新聯盟23家成員單位的83份新品種現場比武,10個優秀品種拔得頭籌。

現場觀摩後,來自廣東、上海等地共300餘位科研專家和企業代表還圍繞節水抗旱稻低碳普惠減碳技術、碳減排量交易方法等議題展開研討,共同爲節水抗旱稻的推廣普及獻計獻策。

多位受訪專家一致認爲,節水抗旱稻具有優良水稻品種所擁有的高產、優質、抗病蟲害、耐高低溫等各項優異特性,同時還具備節水、抗旱、易種植3個特性,且非常適合在廣東種植。該品種的大面積推廣,對廣東提高邊際土地利用率,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雜草叢生、石礫混雜是沙浦基地的初始模樣,“種啥虧啥”是當地人對這片土地的固有印象。節水抗旱稻憑藉其抗旱耐瘠、節水減排的特性,將無法耕種的邊際土地轉化爲“新糧倉”。

“‘旱優78’生育期120天左右,不僅有較強的抗旱性、耐貧瘠性,還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在再生稻二季不同割茬高度長勢現場,華農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教授餘新橋在稻田裡介紹,“這裡頭季畝產也達到了610多公斤,收割後經過半個多月的生長,再生苗生長狀況良好,預計二季也能有不錯的產量。”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蔡友銘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肇慶雖然年均降雨量大,但雨期分佈不均勻,節水抗旱稻對灌溉水的需求不高,目前肇慶試種的“旱優73”和“旱優78”兩個品種都取得了成功,建議儘快在全市大面積推廣種植。

據悉,此前羅利軍團隊已在廣東省多處撂荒地試驗種植節水抗旱稻,均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廣東惠陽地區241畝沙質撂荒土地上,節水抗旱稻品種“旱優73”以畝產逾500公斤的實測數據顛覆傳統認知——全程無人工灌溉,僅靠自然降水實現豐收;在廣州市增城區撂荒果林的赤紅壤旱坡地上,在僅施用基肥且完全依賴自然降雨補給的情況下,節水抗旱稻“旱優78”畝產達到356.1公斤。

“一年下來,我發現廣東是最適合推廣節水抗旱稻的地區。”羅利軍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近一年來,華農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聚焦邊際土地復耕應用場景,構建了覆蓋全省13個地市的節水抗旱稻品種測試與試種示範網,初步建立撂荒地復耕全程解決方案,計劃未來3至5年在華南地區完成100萬畝撂荒地復墾複種、新增糧食4億公斤的階段性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他今年已親赴肇慶調研節水抗旱稻產業四次,並總結出其三大顯著優勢:品種優良,產量突出;種植模式創新,採用直播技術省去插秧環節,其覆膜技術兼具抑草與保墒功效;田間管理高效,成功實現撂荒地復耕,產量表現令人振奮。

羅錫文還表示,節水抗旱稻的推廣將與“無人農場”的智慧農業實踐深度融合。利用無人駕駛的播種、插秧、管護、施肥、收割等技術優勢,實現節水抗旱稻的快速覆蓋,早日達成“鐵牛下地,專家種田”的美好願景。

需要看到的是,節水抗旱稻不是替代傳統水稻,而是爲我國邊際土地提供解決方案。“廣東全省撂荒地超300萬畝。如果科學復耕推廣節水抗旱稻,有望新增稻穀200萬噸,這將顯著提升區域糧食自給能力。”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品種區試處處長曾波表示,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我國未耕種耕地規模達520萬公頃,節水抗旱稻在邊際土地上大有可爲。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雙重背景下,農業領域的綠色轉型顯得尤爲迫切。而水稻作爲全球半數以上人口的主糧,不僅水源用量佔了農業的用水70%,其傳統水種植模式還是甲烷等溫室氣體的重要排放源。

與會專家認爲,節水抗旱稻及其配套的旱管種植技術,不僅爲破解水資源短缺與水稻生產的矛盾提供了方案,更開闢了一條從農田到碳市場的創新路徑,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價值的結合。

會上,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研究員蔡文倩提出,水稻種植產生的甲烷佔了農業活動甲烷總排放量的近40%,旱管種植的節水抗旱稻通過減少稻田灌溉水量及不保留淹水層,降低了土壤水分飽和度,能夠有效改變微生物網絡結構及相互作用,抑制土壤中的“產甲烷菌”生成甲烷。

“試驗數據顯示,通過水直播旱管種植的節水抗旱稻能夠有效減少甲烷排放70%以上,通過旱直播旱管種植的節水抗旱稻則能夠有效減少甲烷排放90%以上。”蔡文倩表示。

此外,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章家恩在會上提出了水稻種植的“鴨子”理論,他認爲在稻田裡放養鴨子能夠有效影響甲烷和氮氧化物的產生和輸送,鴨子在觸碰水稻植株、擾動土壤、攪動水體、排泄糞便等過程中都會對碳排放產生影響。此外,章家恩還提出了在節水抗旱稻種植過程中創新“一稻兩鴨”技術模式。

“研究院自3月籌建、6月揭牌以來,短短半年已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在打造撂荒地復墾應用推廣樣板上超額完成任務,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華農校長薛紅衛表示,華農將繼續與各方深化合作,將沙浦基地建設成引領華南水稻綠色轉型的根據地和校地合作服務“百千萬工程”的創新示範平臺,通過選育優質品種、發展栽培技術等技術創新,引領農業新範式發展。

肇慶市有關負責人表示,肇慶將進一步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打造華南地區節水抗旱稻核心技術高地,構建以節水抗旱稻爲代表的“研發—示範—推廣”全產業鏈,打造區域現代農業示範體系和成果轉化體系,加快肇慶農業高質量發展,爲國家糧食安全生產貢獻力量。

與會專家們表示,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必然是綠色低碳高效、生態循環的農業模式。此次活動從聯盟成員提供的80多個節水抗旱稻新品種及優系組合中評選出了“旱優78”“旱優320”“旱優761”“旱優小絲苗”等十大優秀品種,未來要進一步擴大節水抗旱稻在廣東和國內外種植適用性的推廣示範,進一步研究適用節水抗旱稻的種植技術以及不同區域的節水抗旱稻新品種。

(拍攝:甘俊、章啓良;剪輯:實習生蘇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