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功能不可逆...少子化的關鍵是「不孕」 民團籲:生殖醫療是權利
國家人工生殖補助已見成效,實際幫助許多夫妻成家,讓民衆減輕負擔,避免因經濟壓力錯失生育機會。記者廖靜清/攝影
內政部統計,112年國內女性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31.43歲,國人婚育觀念改變,晚婚遲育現象也日趨普遍。女性的卵子數量及品質會隨年齡遞減,尤其35歲後衰退明顯。臺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表示,人工生殖的補助範圍、次數應該調整,讓備孕家庭無後顧之憂,達成生育願望。
蔡英美指出,國內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不斷延後,跟20年前相比差5歲,卵巢功能衰退是自然生理現象且不可逆,如果第一胎晚生,第二胎自然受孕的機率大幅降低。不孕症已經成爲少子化關鍵因素之一,在部分高所得國家中,高達10%的孩童來自人工生殖技術。
爲了改善少子化問題,臺灣生殖醫學會參照臨牀現況及國際政策趨勢提出9大建言,包括強化衛教知識宣傳、人工生殖補助方案調整、提高生育保存及凍卵可及性、人工生殖資料庫優化、友善生育環境推動、中央/地方協作、孕產家庭心理支持、人工生殖適用對象擴大、商業保險資源導入等。
蔡英美說,不孕症患者尋求生殖機構協助,代表開啓人工生殖療程的第一步,期待政府持續擴大補助方案,放寬醫療性凍卵條件,守護女性生育力。今年9月1日,「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將上路,初步先針對乳癌或血液癌患者,提供取卵療程或取精處置保存補助,這是另一大進步。
衛福部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2021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截至114年8月10日,協助2萬5,690對夫妻迎接2萬9,748名新生兒,甚至有10對夫妻通過第3胎補助審查,今年底將迎來第三萬名試管嬰兒寶寶。國健署今年研擬調高補助、鼓勵成功者繼續生,金額比照第1胎最高補助10萬元,生3胎有望獲30萬元補助。
沈靜芬說,9月1日即將上路的「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補助對象爲罹患乳癌(第0期至第3期)或血液癌(包括白血病、淋巴癌或多發性骨髓瘤),需具我國國籍之18歲至40歲民衆,不限性別與婚姻狀況。包含凍精、凍卵,女性取卵療程,每次補助上限7萬元,男性取精處置保存每次補助上限8千元。
蔡英美強調,臺灣約三成不孕夫妻與卵巢功能相關,一旦卵巢功能下降即無法逆轉,錯失保存最佳時機。關於目前的人工生殖政策,希望補助對象可再考量擴增因自體免疫疾病需接受卵巢毒性治療者、患損害卵巢儲備的良性卵巢疾病患者(如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症、反覆卵巢手術者)、具有遺傳性卵巢早衰風險者三大族羣。
30至40歲經濟自主女性,普遍仍期待未來成家生育,凍卵並非排斥生育,而是保留機會。社團法人臺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表示,在少子化政策上不可忽視潛在的育齡族羣,除了凍卵,也要同步推動「使用獎勵」配套行動。這部分也希望速修「人工生殖法」,開放單身女性使用人工生殖,讓凍卵不只是冷凍,更要解凍。
面對少子化與高齡雙重壓力,生殖醫學會提9大建言盼與政府攜手努力。記者廖靜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