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故事】全國人大代表張進:解決“卡脖子”,應通過市場驗證推動技術迭代與批量替代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機器人技術正以令人矚目的速度不斷突破邊界。作爲衡量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不僅關乎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更是各國在人工智能、傳感器技術、材料科學等前沿領域綜合實力的體現,機器人技術也因此成爲大國角逐的關鍵領域。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瀋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進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面對全球產業格局的重構浪潮,以創新驅動破局,推動解決我國科研領域的“卡脖子”問題,一直被他視爲“第一重任”。
“真正的創新必須紮根於實踐需求。”張進告訴記者,自當選人大代表以來,他的足跡遍佈科技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悉心瞭解一線科研人員的真實想法和麪臨的工作困境。在調研中,他發現“卡脖子”問題遠不止於芯片、光刻機等廣爲人知的領域,許多細分行業的關鍵技術同樣受制於人。“比如半導體行業,製造芯片需要一種特殊的真空機械手,它的重複定位精度要達到0.02毫米,相當於頭髮絲的1/5。這種設備長期被國外壟斷。”
這一發現讓張進意識到,科技自立自強不能停留在口號,必須聚焦具體領域的技術突破。2022年,他帶領團隊承擔了國家新一代真空機械手的技術攻關任務。面對極高的技術壁壘,團隊夜以繼日進行數百萬次傳輸測試,繪製海量模型圖紙,最終在短短10個月內攻克驅控一體化技術和全直驅技術,完成3輪產品迭代。新研發的真空機械手不僅性能指標對標國際頂尖產品,更實現了在中國最先進芯片製造工廠的批量應用,爲我國半導體行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機器人不是冰冷的鋼鐵,而是智能製造的智慧載體。”在張進眼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他告訴記者,新鬆公司作爲中國機器人行業首家上市公司,將AI大模型、元技能操作與機器人技術結合,打造了具身智能機器人,大幅提升作業效率、革新作業模式;多源信息融合與3D-SLAM導航技術,則賦予機器人“眼睛”和“雙腿”,使其在複雜園區環境中實現室內外全場景無人駕駛物流;免示教焊接技術的突破,更讓機器人“無師自通”,在深中通道等國家重大工程中展現“硬核”實力。
儘管取得了一些成績,張進對行業困境有着清醒認知。他坦言,當前高端機器人市場仍被國外壟斷,核心部件依賴進口,中國機器人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在產業鏈協同和高端應用場景中尋求突破。爲此,他建議以“兩重”“兩新”政策爲契機,在汽車製造、航空航天、半導體等領域爲國產機器人創造應用機會,通過市場驗證推動技術迭代與批量替代。
這一建議源於他對遼寧乃至全國產業優勢的思考。遼寧工業體系完備,科教資源豐富,發展新質生產力潛力巨大。張進提到,2024年,遼寧辦成了一批事關科技創新長遠發展的大事要事:研發投入強度創10年來新高,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3%,接連攻克一批“卡脖子”難題;堅定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10家;深入開展“技能遼寧行動”,持續實施“興遼英才計劃”,以良好的人才政策不斷壯大振興力量。
張進說:“當前,中國擁有全球最有力的政策支持、最肥沃的創新土壤、最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一批科研人才。這些優勢疊加,讓我們有底氣向更高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