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醫健康說丨夏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爲原則 避免生冷寒涼食物傷及脾胃陽氣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9日訊7月29日,山東省衛生健康委“魯醫健康說”健康知識發佈會召開,本次發佈的主題是夏季高溫健康防護。近期,山東省暑期高溫天氣頻繁出現,本次發佈會主要介紹高溫防暑和有關傳染病防治健康知識,指導重點人羣結合自身的健康狀況,採取有效措施防暑降溫,防範相關疾病發生。

山東省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範開亮在發佈會上介紹,夏季氣候炎熱潮溼,人容易貪涼、飲食不潔、情緒波動等,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出現腹瀉、腹痛、食慾不振等問題。推薦一些具體易行的中醫措施,幫助公衆預防和緩解症狀。

一是飲食調整,重在健脾化溼,溫中養胃。夏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爲原則,避免生冷寒涼食物傷及脾胃陽氣。推薦多吃健脾化溼的食物:如薏米粥、薑絲小米粥、山藥小米粥、生薑紅棗茶等。腹瀉時,可食用“焦米粥”(大米炒黃後煮水),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腹痛時,可以飲用“花椒紅糖水”(花椒5粒、紅糖適量煮水)或熱敷花椒鹽包(花椒30g + 粗鹽100g炒熱,布包熨敷肚臍,每次15分鐘)。

二是起居調養,重在避溼防寒,固護中焦。中醫認爲“溼從外受”,夏季需防潮溼環境損傷脾胃。起居上,避免久坐溼地或淋雨,外出帶傘防溼氣侵襲。居家保持乾燥通風,被褥常曬。睡眠時注意腹部保暖(如蓋薄毯),因爲“腹爲陰”,易受寒涼。

三是情志管理,重在舒肝理氣,安脾和胃。情緒不暢易致“肝氣鬱結”,肝木克脾土,加重腸胃問題。因此,情志調養重在“愉悅心情”,遇事保持樂觀,可以每日練習“微笑呼吸法”:靜坐時微笑,深吸慢呼,意念集中於丹田(臍下),每次5分鐘,調和肝脾之氣,預防腹痛腹瀉。

四是中藥調理,重在扶正祛邪,調和臟腑。簡便中藥方劑可增強腸胃功能,平時可預防性使用“參苓白朮散”或自制“止瀉茶”。“參苓白朮散”用人蔘、白朮、茯苓等,研粉沖服,健脾止瀉;“止瀉茶”取炒白朮10克、石榴皮5克煮水,每日一劑。腹痛時,可使用“艾葉肚臍貼”(艾葉粉調糊敷臍,溫中止痛)。

五是穴位按摩,重在通經活絡,緩解症狀。按摩穴位能快速調理腸胃,簡便有效。重點穴位包括:足三裡(膝蓋下3寸,脛骨旁,按壓可健脾止瀉)、中脘(肚臍上4寸,和胃止痛)和天樞穴(肚臍旁2寸,調腸止瀉)。腹瀉時,加按上巨虛(足三裡下3寸);腹痛時,揉關元穴(肚臍下3寸)。每日早晚按摩,每個穴位按壓3-5分鐘,以溫熱感爲宜。

六是日常習慣,重在規律生活,增強體質。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餐後散步10分鐘,助消化;避免熬夜,因爲“夜耗陰血”,損傷脾胃;夏季少用空調直吹腹部,以防“寒邪直中”。推薦練習“八段錦”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動作,升清降濁。

綜上所述,中醫養護腸胃要注重“標本兼治”,通過整體調養,使“脾胃健運,溼邪自去”。若症狀輕微,可先用上述措施;若腹瀉腹痛持續,應及時就醫。

閃電新聞記者 李淼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