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沿海漁民多次撈到「間諜魚」 官媒曝光境外深海藏「諜」手法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 大陸官媒央視稱,沿海漁民多次撈到「間諜魚」 (圖/翻攝 央視)

大陸官媒多次報導沿海漁民多次在作業時撈獲可疑的「間諜魚」裝置。《央視》國防軍事頻道《礪劍》最新一期節目報導這些看似普通的圓柱體或漂浮物,實際上是境外情報機構投放在大陸近海,用於蒐集水文、洋流和潛艇活動信息的特殊竊密裝備。該節目還曝光,境外利用新型無人裝備進行竊密。

江蘇連雲港,漁民張小子回憶,自己在起網時發現一個球形物體,上面帶有外文標識。他第一時間使用船上的衛星電話聯繫有關部門,並將裝置上交,最終獲得國家獎勵。

另一名漁民程利鬆則表示,「我是放流網時把它鉤住的,直徑有碗口大,圓柱體,上面載了一個浮球,下面通了一根長線,像電纜一樣。」

經專家鑑定,這是一種「航空聲納浮標」,這些裝置體積小、重量輕,極具隱蔽性。主要用於潛艇搜索,識別與跟蹤。再通過內部天線將獲取的目標潛艇信息,傳送給反潛飛機,對潛艇進行精準打擊。

▲被稱爲深海藏「諜」,近年大陸沿海發現多種新型竊密設備。 (圖/翻攝 央視)

專家陳清浪解釋,聲納浮標通常由反潛飛機投放入海,氣囊充氣後漂浮於水面。內部傳感器可捕捉水下潛艇活動信息,並透過無線電回傳給反潛飛機,爲後續精準打擊提供依據。

被稱爲深海藏「諜」手法,近年出現多種新型竊密設備,主要蒐集大陸沿海敏感信息。除了聲納浮標,還有部分裝置被稱爲「水下暗哨」或「水下燈塔」,長期潛伏於海底,秘密蒐集周邊水文資料與船艦活動數據。外國潛艇侵入大陸海域指引航向,都是境外間諜情報機構的慣用技術。

該節目還指出,近年來,境外機構還嘗試利用新型無人裝備進行竊密。例如「波浪滑翔機」,近年出現的一種依靠海浪起伏獲取動力、並由太陽能驅動的海洋無人潛航器,爲儀器爲儀器的數據採集、通信、定位等功能提供能量。

▲「間諜魚」多次被大陸漁民發現 (圖/翻攝 央視)

據研究員唐建生介紹,這類裝置配備有定位、通信與多種感測設備,能夠實時接收指令並長時間作業,其主要用途正是蒐集海溫、鹽度、海流等與軍事行動密切相關的數據。

軍事專家曹衛東指出,無論是聲納浮標還是無人潛航器,本質目的都在於竊取中國的軍事、經濟與海洋水文情報,對國家安全造成直接威脅。

他同時提醒,部分裝置甚至刻意標註「科研設備,請勿打撈」等字樣,企圖誤導漁民放回海中。但實際上,這些裝置都屬可疑間諜設備,一旦發現應立即上交軍警部門,並且呼籲,廣大漁民在捕撈或作業過程中若遇到來歷不明的海上裝置,切勿輕信其外部標牌,更不要私自拆解或丟棄,立刻及時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