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葉燕芬:以“甘爲孺子牛”的精神引導教師爭當“立人”先行者

新時代的中小學校長(書記)在辦學實踐中,怎樣傳承好教育家思想,建設好教師隊伍?以魯迅名字命名的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如何放大魯迅先生“立人”思想,在“甘爲孺子牛”的精神譜系中建設好教師隊伍?日前,魯迅小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葉燕芬在《中國教師報》發文談她的辦學思想和實踐智慧。

葉燕芬正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雙名計劃”名校長培養對象、浙江省教育廳“長三角教育家型校長”培養對象,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傑出教師、浙江省三八紅旗手、浙江省中小學師德楷模等榮譽稱號,獲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新時代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必須大力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

作爲以魯迅名字命名的教育集團,一直以來,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基於魯迅先生《文化偏至論》一文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的教育思想,確立“立人爲本,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提煉“立人必先立師”的教師培養理念。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校以魯迅先生“甘爲孺子牛”的精神引導全體教師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爭當“立人”先行者。

文化傳承:魯迅的思想 學校的使命

魯迅先生不只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回溯往昔,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魯迅先生以筆爲刀,立志劃破黑暗的蒼穹,喚醒沉睡的民衆。他深刻認識到,青年乃國家之未來、民族之希望,唯有通過教育,才能啓迪民智,讓青年成爲推動社會變革的強大力量。教育工作在他漫長的社會職業生涯中閃耀着最爲持久的光芒,而其精神寶庫中所蘊含的豐富卓越的教育思想,爲我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新時代的我們,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傳承與弘揚魯迅精神的神聖使命,把弘揚和踐行先生的教育思想作爲理所應當的責任和崇高的追求,將其融入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滲透到校園文化的每一寸肌理。這既是對學校文化根基的深度呼應,更是延續了魯迅先生對教育的殷切期望。

我們弘揚傳承先生的“孺子牛”精神,其實質就是對學生無私奉獻、全心守護,恰似勤懇耕牛,默默耕耘於教育沃野,爲學生成長傾盡全力、不計得失。在“立人”的進程中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育人智慧、秉持躬耕態度、勤修仁愛之心、樹立弘道追求,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我們弘揚傳承“孺子牛”精神,既是學校“立人”文化的深化與提升,也是對“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直接回應。牢記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讓校園成爲“立人”搖籃、教育創新高地,讓魯迅教育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結出更豐碩的成果。

價值追尋:“孺子牛”精神 “立人”之本質

“立人”思想契合教育本質特性。魯迅先生提出“立人”其核心在於培育具有獨立人格、自由精神和健全心智的個體,而“孺子牛”精神強調的無私奉獻和服務學生與之高度契合。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學生就如同蘊含無限可能的一粒粒種子。教師正如“孺子牛”俯首耕耘于田野,以淵博的知識爲土壤,用耐心與愛心作雨露,滋養學生茁壯成長。“孺子牛”精神蘊含堅韌不拔的信念和持之以恆的耐心,支撐教師以堅定的步伐引領學生跨越學習的障礙,塑造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人格品質,進而實現“立人”之目標。

學生全面成長是“立人”思想的生動體現。“立人”涵蓋了知識的積累、人格的塑造以及正確價值觀的牢固形成。教師踐行“孺子牛”精神,爲學生營造充滿溫暖與關愛的成長環境,恰似春日暖陽,催生學生內心的美好品質。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於教師的敬業付出,領悟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促使其知識、人格與價值觀的協同發展,成長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一代。

“孺子牛”精神爲教師提供了崇高的道德指引。魯迅先生倡導教師應成爲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明燈,這要求教師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而“孺子牛”精神正是這一要求的生動詮釋。教師在踐行此精神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反思自身教學行爲是否契合學生成長需求,深度理解“立人”兩字所包含的職業責任。同時,爲了更好地肩負起“立人”的責任,教師在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需要主動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拓寬教學視野,不斷提升自己在教育領域的專業水平,從而以更科學、更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實現“立人”目標。

教師自我價值在“立人”教育中充分彰顯。當教師以“孺子牛”的精神傾心投入教育工作,目睹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下茁壯成長,知識日益豐富,品德不斷完善,會獲得一種強烈的成就感,這些都是教師教書育人工作的有力見證,也是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標誌。儘管教育工作艱辛,但教師在默默奉獻時與學生建立起的深厚情感紐帶,如同涓涓細流,滋潤着教師的心田。這種情感回饋讓教師深切感受到“立人”工作的深遠意義與非凡價值,成爲其職業幸福感的不竭源泉。

時代踐行:甘爲孺子牛 爭當先行者

信念爲基,“孺子牛”精神燭照下堅定教育理想。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教師整個教育生涯的支撐和前行的指引,集團每位教師深入學習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在面對各種社會思潮和教育觀念的衝擊時,教師會像“孺子牛”堅守自己的責任田一樣堅守教育信念,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爲學生成長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並將這份信念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同時以積極的態度影響和帶動身邊的教師。我們深刻領會教育家精神的內涵實質,從蔡元培先生那裡理解“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理念;從陶行知先生那裡讀懂“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誠;從魯迅先生“以筆爲刀,以文爲鐸”的戰鬥精神中感悟責任,在“孺子牛”精神中領會爲師的真諦……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初心與使命,感受到了那份對學生深沉的愛與關懷,領悟到了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靈魂的塑造、人格的培育與精神的引領。

師德爲先,“孺子牛”精神感召下堅守教育初心。師德師風建設一直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滋養教師心靈、規範教師行爲的源頭活水。集團完善師德教育涵養機制,強化正面引導,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小組研討、案例分析等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深刻領悟相關政策文件精神實質,明晰新時代教師的職責與使命;選樹身邊的師德優秀教師典範,引導全體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爲學、以德施教,以高尚師德引領學生成長。完善師德管理評價機制,評價激勵和違規懲處雙管齊下,堅持每月一次師德考評機制,通過自評、互評、校評等方式,引導廣大教師將師德師風建設融入課堂教學和班級活動,融入良好師生關係,塑造以德施教、健康有愛的學校氛圍。完善關愛全體學生機制,在日常教學中關愛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以耐心和愛心,像“孺子牛”悉心呵護小牛犢一樣,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和指導;以全方位的關愛,促進每一位學生在健康、和諧、充滿愛的環境中茁壯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育的陽光下追逐夢想、實現價值。

師能爲本,“孺子牛”精神引領下提升專業能力。集團形成初任教師、骨幹教師、卓越教師、教育家型教師等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教師全員培訓體系,同時聚焦科學教師、音體美教師、勞動教育教師、心理健康教師等專項培訓,全面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集團主張教師要像“孺子牛”不斷磨礪自己的勞作能力一樣,主動閱讀教育教學相關書籍,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開展教育教學反思活動,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集團注重發揮教師團隊協作的“牛羣”精神,從而共同爲學生的成長和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在備課組內,共同研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分享教學資源和教學經驗;在學科教研活動中,圍繞教學研究課題,團隊成員分工合作,開展研究工作,共同攻克教育教學中的難題。廣大教師還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像“孺子牛”不斷尋找更肥沃的草地一樣,不斷追求更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爲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他們採用項目式學習、情境教學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從而爲創新型人才的早期培育奠定基礎。

協同爲要,“孺子牛”精神輻射下凝聚育人合力。集團秉承“孺子牛”服務隊的優良作風,勇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教共體建設、社區契約共建等社會公益活動,將教育的關愛延伸到校園之外;鼓勵教師投身東西部支教、“互聯網+義務教育”支援等活動,爲偏遠地區的學生送去優質的教育資源。集團堅持辦好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引領家長把握正確的育人理念;不斷創新家校溝通渠道,深入瞭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共同探討個性化的教育策略;引導家長關注學生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增進對學校工作的理解與支持。集團還積極架構“聯家庭、聯社區、聯社會”的教聯體育人體系,爲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實踐機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孺子牛志願服務”活動中,校家社協同培育學生堅毅勇敢、自信自強等品質和奮鬥進取的精神狀態,提升民族、國家意識,擴大國際視野等,全力培養有擔當的接班人。

我們以“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姿態,讓教育家精神在魯迅小學教育集團薪火相傳,熠熠生輝。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

我們一起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