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非和平」是最後選擇 但賴正將兩岸推向「不得已」局面
▲廈大臺研院院長李鵬。(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陳冠宇/綜合報導
中美戰略競爭持續之際,北京曾多次向華盛頓警告,「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港媒引述大陸學者分析指出,如果「臺灣問題」出問題,中美的戰略穩定就會迅速被打破,會很快從戰略穩定走向「戰略攤牌」。
香港《中評社》報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日前在湖北黃石出席第八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智庫對話時表示,前段時間,美國國務卿盧比歐稱中美關係進入「戰略穩定期」,而拜登時期的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也曾講過,「美國無法塑造和改變中國,美中必須在競爭中共存」。
李鵬認爲,盧比歐和蘇利文的說法意味着,中國已經贏得了第一階段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勝利,「至少美國人不得不承認,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遏制中國的目標」。大陸部分學者對此表示「中美關係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理解戰略穩定,且對臺海局勢產生什麼影響?李鵬認爲,所謂「戰略穩定」,從積極層面來看,就是美國不得不面對現實、理性務實;從消極層面來看,就是中美之間已經形成某種程度的「戰略平衡」。
李鵬指出,當前對中美關係戰略穩定的最大威脅在於「臺灣問題」。如果「臺灣問題」出問題,中美的戰略穩定就會迅速被打破,會很快從戰略穩定走向「戰略攤牌」。
「中美都希望實現戰略穩定」,李鵬說,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與美國總統川普的通話中也提到希望實現中美的穩定發展。這意味着,中美到今天爲止都沒有準備好進行「戰略攤牌」。
李鵬特別提到,美國人「避免臺海戰爭」是採取恐嚇的方式,並稱爲「威懾」。美國副總統範斯、國務卿盧比歐、防長赫格塞思都威脅說,如果大陸用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會讓中國「付出極高代價」、「代價高到不可承受」。
對此,李鵬表示,「代價」其實是雙向的,美國讓中國付出代價的同時,美國自己也要付出極高的代價。因此,中美雙方都有責任、有義務避免出現這種雙方都不想看到的局面,美國企圖恐嚇、威脅中國,對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和避免衝突戰爭毫無意義。
李鵬指出,大陸對臺大政方針一直沒有改變,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非和平方式是不得已情況下的最後選擇。他稱,如今賴清德的所言所行、所作所爲,正將兩岸關係推向所謂「不得已」的局面,這是非常危險的。
李鵬也談到,川普如今在臺海問題上三緘其口,其背後的動機值得關注。他稱,「對於美國而言,如果真的要實現中美關係的戰略穩定,就必須對賴清德當局『臺獨』分裂的衝動性、冒險性、僥倖性要有充分認識並給予最大限度的約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臺海兵戎相見,避免中美之間所謂『戰略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