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體育用品巨頭安踏靠收購撐起全球夢 這種擴張之路能走多遠?

華夏時報指出,安踏集團8月27日公告2025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人民幣385.44億元(下同),年比增長14.3%,創下歷史新高。不包括亞瑪芬體育(Amer Sports)上市事項導致的非現金會計處理影響,淨利潤年比增長14.5%至70.3億元。圖/取自新浪財經

當市場普遍對投資併購踩下煞車時,大陸體育用品巨頭安踏卻選擇逆勢加速。在收購Salomon、始祖鳥、Descente等國際知名戶外品牌後,8月27日,安踏同日拋出三則焦點新聞,包括半年報全線飄紅、宣佈與韓國 MUSINSA 合資、以及盛傳可能收購加拿大鵝等。儘管翌日安踏即澄清相關傳聞,但外界對其併購消息的關注仍持續未減。安踏能否藉由併購一步步走向「世界安踏」?安踏「不做中國耐克(Nike),要做世界安踏」的「全球夢」又能靠收購走到多遠呢?

安踏半年報創新高 全線品牌增長

華夏時報指出,安踏集團8月27日公告2025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人民幣385.44億元(下同),年比增長14.3%,創下歷史新高。不包括亞瑪芬體育(Amer Sports)上市事項導致的非現金會計處理影響,淨利潤年比增長14.5%至70.3億元。界面新聞提到,安踏已經連續第四年穩居大陸市場行業首位,在競爭激烈的體育用品市場中持續擴大領先優勢。

從品牌表現來看,安踏旗下各主要品牌「全線飄紅」。安踏品牌營收169.5億元,年增5.4%;FILA營收1,41.8億元,年增8.6%;包括Descente、可隆(KOLON SPORT)、MAIA ACTIVE等在內的其他品牌合計營收74.1億元,年增61.1%,這一數字已超過2023年全年同類分部營收總和。新浪財經則指,安踏的營收已經相當於1.6個Nike中國、2.6個Adidas中國,顯示出其在大陸本土市場的強勁市佔率。

然而,營收背後也存在增速差異。界面財經號分析,營收佔比爲44%的安踏品牌是該集團的「壓艙石」,上半年營業收入僅有5.4%的增幅,表現略低於市場預期。背後原因既有主動調整的「陣痛」,也有短期外在環境的壓力,包括安踏集團推進線下通路升級和門市改造,短期影響銷售;同時線上電商在大促競爭中保持克制,也對銷售有所影響。FILA 作爲「利潤奶牛」則保持穩健增長,但相較過去幾年高速表現,增速已逐步放緩。

至於毛利率方面,華夏時報提到,安踏品牌和FILA近兩年均有不同程度下滑。2025年上半年,安踏品牌毛利率下滑1.7個百分點至54.9%,FILA下滑2.2個百分點至68%。安踏方面迴應,品牌增加專業產品投入、線上業務佔比提升,以及策略性調整產品結構導致成本上升,影響毛利率。公司強調對毛利率維持在合理水準有信心。

安踏國際擴張策略以收購爲核心,自2009年收購FILA中國起,重塑品牌定位,五年扭虧爲盈;其後又收購Descente、可隆、Amer Sports及Jack Wolfskin,持續擴大全球佈局。圖/取自晚點LatePost微信公衆號

收購驅動全球化 多品牌佈局成核心策略

在安踏今年上半年業績公告的同一天,安踏也拋出新的投資計劃。安踏宣佈與南韓時尚平臺MUSINSA成立合資公司「MUSINSA 中國」,安踏持股40%,MUSINSA持股60%,合資公司尚待大陸監管機構批准,預計在9月底前完成。

安踏董事會主席丁世忠在公告中稱,「我們堅信差異化、互補性強的多品牌組合是集團持續增長的核心引擎。我們將堅定地強化現有品牌,深挖增長潛力並繼續推進戰略性併購。」這次投資「是爲了更好地貼近年輕消費趨勢,探索大時尚產業與體育產業的融合邊界,爲運動賽道帶來新的啓發」。

實際上,安踏集團的國際擴張策略歷經多年探索,收購已成核心手段。回顧過往,安踏集團的國際化收購策略已歷經多年探索,自 2009 年收購 FILA 中國商標及附屬業務起,便將虧損品牌重新定位爲高端運動時尚,依託供應鏈與零售優勢,實現五年內扭虧爲盈,成爲第二大增長引擎。其後,安踏先後收購Descente、可隆、Amer Sports,以及今年5月完成對德國戶外品牌Jack Wolfskin的收購。

此外,市場傳聞安踏可能收購美國品牌管理公司ABG旗下Reebok、Puma等品牌,但尚未獲官方確認;針對加拿大鵝收購傳聞,安踏已澄清並非潛在收購方。大陸財經類微信公號「首席消費官」指,安踏多品牌併購策略主要包括兩點:其一,收購具強品牌價值及基因的標的,透過戰略重塑實現價值躍升;其二,投資高潛力新興品牌,早期建立合作並共同成長。

而收購模式確實爲安踏提供多重優勢。首先,快速切入海外市場。以Amer Sports爲例,安踏控股後,上半年其收入年增23.5%至27.09億美元,大中華區收入增42.4%至8.56億美元。其次,品牌組合擴張能覆蓋不同消費族羣,從安踏主品牌的大衆運動,到FILA的高端運動時尚,再到Descente、可隆等細分市場,形成多層次矩陣。

再來,收購還利於供應鏈整合與零售運營協同,如FILA收購後結合安踏供應鏈及直面消費者(DTC)模式,提升單店運營效率及線上銷售能力。財務數據亦顯示,收購驅動的全球化策略對營收增長具有實質支撐作用。

具體來看,安踏收購策略不僅是單純擴張品牌數量,而是通過精準選擇具有強品牌價值的目標、重塑品牌定位及實現全球資源整合,達到快速擴張與增值的效果。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程偉雄指,「安踏集團加快併購一方面是在品牌併購中獲益頗豐,集團通過資源整合實現企業規模的擴張和效益的翻倍,另一方面,併購時機來臨,恰逢與國際品牌合作的關鍵機遇。」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證券日報說道,安踏「品牌+零售」模式的核心在於透過多品牌協同管理能力、多品牌零售運營能力、全球化運營與資源整合能力構建動態競爭優勢,新品牌開拓增量市場,海外業務構建長期增長極,形成抗風險能力更強的商業生態。

挑戰與未來展望:安踏全球化擴張的隱憂與增長壓力

儘管收購策略爲安踏集團提供全球擴張動能,但靠着收購撐起的「全球夢」能走多遠?有市場分析認爲,安踏在加快投資與併購的同時,也面臨增長壓力和潛在隱憂,前景充滿多重挑戰。

華夏時報指,上半年安踏平均存貨週轉天數達136天,比去年同期增加22天,明顯高於李寧、特步國際和361度等大陸的競爭對手。界面財經號分析稱,推進DTC模式導致自主管理庫存與銷售,因此週轉天數偏高屬正常,但快速上升仍反映內部運營效率可能存在挑戰。程偉雄補充,安踏業務已拓展至全球,未來挑戰包括全球市場管控能力、組織架構協同效率、供應鏈優化及資金調配,對全球化管理水準提出高要求。

此外,安踏和FILA兩大主品牌增速已顯放緩。2019至2021年,FILA年增幅保持18%以上,2019年甚至達73.9%,但2022至2024年增幅波動明顯,今年上半年僅增長8.6%。毛利率下滑疊加存貨壓力,代表品牌需要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據瞭解,安踏已將重點放在提升零售效率和創新研發。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近10億元,並在大陸、美國、日本設立研發中心,推動新技術和產品升級。安踏還強調透過場景化門市、垂直整合供應鏈及精準觸達用戶來提升單店效率。

大陸服裝產業分析師楊大筠認爲,安踏未來2至3年仍可保持兩位數增長,但之後將逐步放緩,第二增長曲線更多可能來自國際市場,而非大陸國內。圖/取自安踏官方微博

不過,程偉雄提醒,持續收購雖能擴張規模,但整合難度和全球化管理挑戰將長期存在,且也爲其未來發展埋下隱患。「由於其業務範圍已擴展至全球而不僅限於中國,安踏集團在全球化運營中面臨着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包括全球市場的管控能力、組織架構的協同效率、供應鏈的整體優化,以及全球資源與資金的高校調配。這一切都對其全球管理能力與水準提出極高要求。」

另,對於安踏而言,「國際化策略仍需在戰略落地與管理能力上不斷驗證」。新浪財經指,大陸服裝產業分析師楊大筠認爲,安踏未來2至3年仍可保持兩位數增長,但之後將逐步放緩,第二增長曲線更多可能來自國際市場,而非大陸國內。安踏擅長整合品牌,如若收購Puma,其在歐洲和北美市場的大門將完全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