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十四五」加強金融監管 出清7000家殭屍機構

陸十四五金融穩健築基名列世界多項前茅。圖爲上海浦東新區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滴水湖畔西島中銀金融中心。(新華社)

新華社15日報導,「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大陸金融業成果豐碩的五年。截至6月底,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近470兆元(人民幣,下同),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債券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外匯存底規模連續20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球最大信貸市場和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更加穩固。

五年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全面深化,金融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新臺階——金融機構更豐富、服務實體更高效、民生保障更有力、風險防控更精準。

「十四五」期間,大陸東到撫遠、南到三沙、西到喀什、北到漠河,金融機構網點進一步鋪開。

大陸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說,目前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超過500兆元,5年來年均增長9%。信託、理財、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產近100兆元,規模較「十三五」末翻了一倍。

——五年來,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機構體系日益成熟。

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逾4000家,保險業金融機構數量逾230家,證券公司數量約150家,公募基金管理機構逾160家;全球1000強銀行中,143家中資銀行上榜,前10位佔6席。

——五年來,吸引全球金融機構匯聚磁吸力不斷增強。

2025年,法巴證券(中國)在上海開業,友邦保險資管、荷全保險資管獲批籌建,瑞穗證券(中國)獲覈准設立。  「十四五」期間,新增覈准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赴中展業興業,全球前50大銀行有43家在陸設立機構,40家最大保險公司半數已進入中國。

截至7月,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數量,從2016年初200餘家增長至1171家,「十四五」以來年均增長率約6.5%。

——打通金融血脈,實體經濟蓬勃生長。

中國大陸GDP總量不斷創高,離不開金融助力。5年來,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爲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兆元。基礎設施貸款餘額54.5兆元,較「十三五」末增長62%。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消費服務行業貸款餘額增長80%。

近五年,交易所市場股債融資合計達到57.5兆元,直接融資比重穩中有升,較「十三五」末提升2.8個百分點,達31.6%。

——築牢金融護盾,人衆安居樂業。

「十四五」時期,保險業累計賠付9兆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61.7%。農業保險爲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商業養老、健康保險積累準備金11兆元。車險累計承保機動車超16億輛次,增長40%。出口信用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4.4兆美元,增長52%。

「十四五」時期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6兆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個百分點。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每年可爲超過5000萬戶家庭減少利息支出約3000億元。

——澆灌金融活水,科技創新日新月異。

「十四五」期間,銀行業科研技術貸款年均增長27.2%。加強科技信貸支持,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近19兆元,年均增速逾20%。強化科技保險保障,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過10兆元。

此外,資本市場含「科」量提升。新上市企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業或科技含量較高企業。A股科技板塊市值佔比超過1/4,明顯高於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產行業市值合計佔比。

2023年,大陸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掛牌,回望「十四五」,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金融系統一貫工作主線。

——金融監管震懾效應縱深推進,金融風險總體可控。

相當部分省分已實現高風險中小機構「動態清零」。對財務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處罰2214份,罰沒414億元,較十三五分別增長58%和30%。私募基金風險整治紮實推進,約7000家殭屍機構出清。

——金融體系抗風險能力不斷升級,金融體系穩健運行。

截至2025年第二季末,大陸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約10.93%和12.46%,較2020年末分別提升0.21個百分點和0.42個百分點,均大幅高於監管部門要求。

保險業實施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壽險公司2024年以來壓降成本3500億元,產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