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供應鏈論壇 高雄登場
綠色供應鏈產業論壇8月21日在高雄洲際酒店舉行,與談人有新光醫院院長特助傅健泰(右二)、嘉裡大榮物流品保室主任陳祥(左二)、成創永續(股)公司總經理陳峙霖(左一)及SGS臺灣檢驗科技管理與保證事業羣副總裁鮑柏宇(右一)出席論壇與參加者合影。(丁治綱攝)
新光醫院院長特助傅健泰。(丁治綱攝)
嘉裡大榮物流品保室主任陳祥。(丁治綱攝)
成創永續(股)公司總經理陳峙霖。(丁治綱攝)
SGS臺灣檢驗科技(股)管理與保證事業羣副總裁鮑柏宇。(丁治綱攝)
由成創永續、SGS及中國時報合辦的綠色供應鏈產業論壇,8月21日下午在高雄洲際酒店舉行,聚焦各產業如何推動永續轉型。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在開幕影片中指出,政府已公告第三波溫室氣體盤查名單,新增多個產業自明年起須完成盤查登錄,將以「三不一沒有」原則(不會麻煩、不用委外、不須查驗、沒有要收碳費)協助業者降低負擔,並提供指引與工具;因此,論壇邀請新光醫院、嘉裡大榮物流、SGS與成創永續分享ESG實務。成創永續總經理陳峙霖強調,永續議題已超越傳統環境管理範疇,成爲企業營運新課題,臺灣企業應把握時機,將風險轉化爲契機。
醫院ESG與健康永續 新光醫院軟硬體兼顧
論壇中首位上場的講者、新光醫院院長特助傅健泰,以「醫院ESG與健康永續」爲題,分享醫院落實永續發展的歷程與挑戰,是由內而外、軟硬體並重,面對全球減碳的浪潮,他呼籲各界應合作,及早做好準備才能站穩腳步。
傅健泰指出,醫院推動ESG並非始於今日,早在2007年新光醫院就參與「企業社會責任(CSR)」行列,近年來在全球減碳趨勢下,能源管理成爲醫院的重大挑戰,尤其醫院特殊的用電需求,全年無休、用電量龐大,如何降低碳排放,成爲當前最急迫的任務。新光醫院在2023年起全面盤查溫室氣體排放,二氧化碳年排放量18595公噸。
爲此,醫院推動多項減碳措施,包括更新瓦斯發電機組,預計今年10月啓用,未來更將評估燃料電池等新技術。同時推動智慧建築管理系統(IBAMS),透過數位孿生技術監控耗能,已每年節省約2500萬度電。
新光醫院還率先與永續能源基金會合作,內部培訓32位「氣候管理師」,成爲推動ESG的種子人員,並透過APP推動低碳飲食、廢棄物回收等日常實踐,這些做法顯示醫院推動永續不僅靠硬體投資,更需員工意識改變與治理制度支撐。
他進一步指出,新光醫院同時在「社會」與「治理」面向持續努力,包含承擔帛琉等友邦的醫療外交、強化社區健康營造,以及改善醫護人力工作環境。傅健泰呼籲,醫療業界與產業界應攜手,共同建立綠色採購標準,打造減碳供應鏈,擴大整體影響力;未來任何產業,唯有將減碳、社會責任與治理視爲核心,才能在全球永續浪潮中站穩腳步。
低碳轉型策略關鍵期 嘉裡大榮物流油電並行
嘉裡大榮物流品保室主任陳祥以「低碳轉型策略:物流運輸業的機會」爲題指出,物流業正處於減碳關鍵期,必須從車隊、倉儲、建築與流程同時轉型,否則恐在供應鏈壓力與成本上升中失去競爭力。
陳祥簡述公司沿革,嘉裡大榮物流前身爲大榮貨運,現有員工約5200人、營運車輛3400輛,全臺173處營運據點,業務涵蓋一般運輸、醫藥物流與快遞服務;公司2008年即啓動自主盤查,2021年起依ISO14064接受第三方查驗,並規劃今年完成ISO14067產品碳足跡。
在運輸端,公司兩年來汰換232輛高齡車,導入313臺油電混合車,並測試電動貨車與電動三輪車;都會區以「油電中程+電三輪最後一哩」的編組配送,提高效率並降低噪音與碳排;透過大數據分析配送路線,協助駕駛規劃最佳行程,減少油耗與碳排,並在車輛加裝監測裝置,將數據回饋至營業所供檢討。
倉儲與設施面,逐步以電動設備取代柴油堆高機,並導入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系統,推動關燈作業降低能耗,推廣包材回收再利用,導入彈力網、膠膜與紙箱的循環使用;新建營業所與物流中心依綠建築設計,配置太陽能、LED與水循環,並以數據優化路線減少空趟與油耗。
他指出,陸上運輸是大量碳排來源,期待政府補助民間興建電動車充電站等設施,增加電車便利性;企業端則應落實綠色採購與包材循環,建立與客戶共享減碳成果的商模,共同加速物流業邁向淨零。
碳盤查成供應鏈必修課 成創永續以平臺降成本
成創永續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峙霖以「綠色供應鏈淨零減碳衝擊與機會」爲題,分享多年推動碳管理的經驗。他指出,企業溫室氣體盤查不再只是道德宣示,而是供應鏈夥伴必須具備的能力,掌握資訊才能面對國際法規與市場壓力,他同時也建議,產業可以透過AI與智慧化工具降低碳數據管理成本。
陳峙霖回顧,2006年開始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時,企業對碳管理都是陌生、甚至難以理解其意義,但如今碳盤查與碳管理已是各行業共同語言。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推動後,溫室氣體排放被財務化,碳費與碳稅直接影響營運成本,若企業未及早佈局,將衝擊產品競爭力與訂單。
他強調,碳管理本質上是風險管理,企業需善加回應,才能把風險轉爲機會;排放量管理上表現良好,不僅能避免財務負擔,還能增強投資吸引力。
談到實務挑戰,他指出,盤查工作涉及複雜數據收集與時間管理,例如上市公司未來財務報告須涵蓋範疇一至範疇三的排放量,資料須及早查證,透過數位化平臺將能提升效率。成創永續Carbon Mate雲端智慧化碳盤查平臺,便是因此孕育而生,協助企業快速且無痛的完成符合規範的盤查清冊與報告,降低碳資訊管理門檻。
他提醒,環境部第三批碳盤查對象大幅擴增,未來揭露範圍與減量目標將更嚴格,但法規收緊也意味市場新機會,企業應將碳管理視爲新競爭力來源,不只是合規,更是進入國際供應鏈的門票。
淨零排放轉型發展新未來 SGS提醒企業增強競爭力
全球淨零趨勢壓力日增,SGS臺灣檢驗科技(股)管理與保證事業羣副總裁鮑柏宇在論壇中指出,碳管理不僅是環境責任,更是企業在激烈競爭下能否續存的關鍵。他以「綠色供應鏈淨零排放轉型發展新未來」爲題演講,提醒企業若忽視碳盤查與減排,將在國際市場逐漸喪失競爭力。
鮑柏宇表示,國際倡議如SBTi科學基礎減量目標、RE100百分之百綠電承諾,以及歐盟將於2027年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都正迫使各產業加快行動。例如臺灣出口至歐盟的212項產品將受影響,金額高達245億元,若企業無法提供排放數據,將被套用預設碳排值,直接影響營收。
碳管理的核心在於風險轉化,其中供應鏈相關的範疇往往佔比最大,卻最難掌握,因此綠色供應鏈是達成淨零的關鍵。企業應結合製程減碳、綠色採購、物流優化、回收再利用,從源頭降低碳足跡,與第三方查證建立信任。
鮑柏宇舉例,蘋果要求供應鏈2030年全面碳中和,亞馬遜則推動供應商揭露排放數據與減碳目標,顯示碳中和已成全球趨勢。反之,若企業僅因成本或技術門檻裹足不前,將錯失市場機會。
他建議,企業可從內部碳盤查與能源效率改善做起,逐步推展至供應鏈合作,並妥善運用政府補助與工具平臺。鮑柏宇強調,碳管理不是單點作業,而是一套系統性解決方案,唯有及早規劃,才能在未來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步。
四大領域專家 剖析轉型契機
綠色供應鏈產業論壇專家對談環節,聚焦醫療、物流、查驗證與顧問輔導四大領域如何面對淨零挑戰。成創永續總經理陳峙霖主持會談,分別對其他三位與會專家提問,討論面對法規政策、世界競爭與潮流,在各自產業如何看待變局以及實質因應。
新光醫院院長特助傅健泰強調,醫療產業推動ESG的核心是「以人爲本」,減碳不是單純數字,而是攸關公共健康,「當環境惡化導致疾病型態改變,醫療的永續使命就是守護人類健康」。
嘉裡大榮物流品保室主任陳祥指出,物流業是碳排大宗,必須積極投入低碳運輸與智慧倉儲,「70年企業能走向百年靠的不是不變,而是不斷轉變」。他說公司已導入油電混合車、電動三輪車及自動化設備,並與供應鏈夥伴合作,提升運輸效率與減碳效益。
SGS臺灣檢驗科技(股)管理與保證事業羣副總裁鮑柏宇,碳盤查數據的精確性是供應鏈信任的基礎,「第三方查驗不是形式,而是確保數據真實可信的關鍵」,未來國際品牌要求供應商揭露並驗證排放數據將更嚴格。
陳峙霖最後指出,標準雖多但切入點在需求,企業應善用雲端與AI工具快速盤查,「AI能幫忙計算,但策略與目標仍需人來掌握」。他呼籲業界正確理解碳管理,才能在永續浪潮中找到定位,共同推動轉型。